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记得我
注册
|
忘记密码
论坛首页
»
文学博客
»
终结是美好还是悲哀
以文会友
消息只显示额定
|
2/3/2025
红叶
Administrator
Posts:
3440
终结是美好还是悲哀?
多年前,除了喜欢打排球和羽毛球,我还痴迷围棋。每逢周末,我都会在忙碌一周后,安静地坐在屏幕前观看各种围棋大赛——应氏杯、春兰杯、LG杯、三星杯,以及那些扣人心弦的快棋赛。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沉浸其中,感受围棋的深邃与美妙。
当年,举家远赴加拿大,行囊有限,我仍然带上了成都市少年棋校的一套六本围棋教程。那时,网上已有简易的围棋对弈游戏,但仍有诸多缺陷,玩家可以通过做劫材、放天元、二路闲子等小伎俩取胜。而这一切,在2014年后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的崛起,让围棋世界天翻地覆。
2016年,DeepMind研发的AlphaGo以4:1击败九段棋手李世石,次年又以3:0横扫世界第一柯洁。更令人惊叹的是,“绝艺”等AI围棋程序横空出世,不久便让全球棋手俯首称臣。从那一刻起,人类再无可能在围棋上与AI抗衡。我对围棋的热情也随之消退。曾经,我热爱围棋,因其变化无穷,因其蕴含的战略思维、哲学思考、心理博弈。然而,在冰冷的人工智能面前,一切探索未知、华山论剑的激情都不复存在。
文学的末日比围棋来得更快
2018年以来,OpenAI 和 ChatGPT 的出现,犹如划破长空的惊雷,宣告了人机边界的彻底瓦解。AI 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展现出超越人类智慧的潜能。它迅速席卷多个行业——编程、数据处理、流水线制造、质检、客服、设计、法律、会计、医疗,乃至教育和写作。
让我感到最深切悲哀的,便是文学艺术的被取代。
五十年前的世界,没有互联网,也没有人工智能,人们沉醉于文学的魔力。一本好书、一首诗歌,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古今的悲欢离合,领悟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探索世界的浩瀚,体会生命的深邃与灵魂的震撼。
尤其是诗歌,它用最凝练的语言传达最深远的情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十四字,勾勒出壮阔的时空景象;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寥寥数笔,尽显秋日苍凉与人生悲慨;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将孤独的意境推向极致。
少年时,我便痴迷于古诗词,初中便开始尝试写作。语文老师常常在班上朗读我的作文,许多作品被推荐至全年级做范文。步入大学后,我涉猎现代诗、朦胧诗,甚至在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时,被邀现场作诗朗诵。在加拿大的闲暇时光,我也常在各种平台发表随笔、诗词、短篇,甚至出版过中篇作品。有时朋友递上一张别具意境的摄影作品,便邀我即兴赋诗;在家人面前,我曾表演十分钟内创作两首朦胧诗;在华人社区的欢聚时刻,也曾有人朗诵我的原创诗词。
然而,如今的我,再也没有创作的激情。我隐隐感到,文学创作的末日正在加速到来。
当AI成为文学的主角,人类写作还有意义吗?
2024-2025年的AI写作,已然臻于专业化。它的语言精美,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深刻,甚至能够妙笔生花。而最令人绝望的是——AI 写作一挥而就,几秒钟便可生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它能根据需求自由切换创意风格,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最优化。
从此,人们阅读任何人的文章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这是他自己写的,还是 AI 生成的?文学功底、才华横溢,似乎已不再令人惊叹,因为“人人皆可为也”。
回望自己曾经的诗词与随笔,其中确有一些难以与 AI 作品相比。也许,我能做的,便是将过去的作品整理成册,出版最后一本属于自己的原创诗词随笔集。它或许无法与 AI 作品抗衡,但至少,它承载着我真实的思想、情感与生命的印记——这是 AI 无法复制的独特存在。
然而,当文学创作变得如此触手可得,当独特的才华与灵感不再被需要,人类创作的意义又何在?
是坚持原创,哪怕显得笨拙缓慢,哪怕与 AI 作品相比略显粗糙,也要守住那份属于自己的文字尊严?还是顺应潮流,接受 AI 作为创作助手,甚至让 AI 主导表达,而人类退居幕后?
面对这一切,我心中充满矛盾。或许,这本原创诗词随笔集,不仅是对过去创作岁月的纪念,也是对未来文学命运的一次叩问。
我不知道,文学是否真的走到了尽头。但至少,在这个人工智能席卷一切的时代,我愿意留下自己的痕迹。哪怕微不足道,也仍然是真实的、自我的。
李德华
2025年2月3日 加拿大多伦多
edited by 红叶 on 2/4/2025
0
•
固定链接
2/4/2025
红叶
Administrator
Posts:
3440
[微笑][抱拳]@李德华
文章情感真挚,容易引起共鸣。 作者的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他对围棋和文学的热爱,以及面对AI崛起时的无奈和失落。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文章主题深刻,引发思考,不仅仅讲述了个人经历,更是在探讨一个时代性的重大问题——当AI在围棋和文学领域全面超越人类时,人的创造力是否还重要?这不仅是对个体兴趣的思考,更是对人类文化与智慧价值的追问,让读者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定位。
而文章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先从围棋谈起,再过渡到文学,最后引出对AI写作的思考,每个部分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从个人兴趣的丧失到文学创作的危机,再到人类创作意义的探讨,思路自然流畅,让读者能顺着作者的思考路径一步步深入。
老杜
[破涕为笑][抱拳] 这样的文章搞得我们搞IT, 使用AI来处理问题的人, 真的有点儿战战兢兢,感叹自己是不是会被………………[握手][捂脸]
0
•
固定链接
2/4/2025
红叶
Administrator
Posts:
3440
冯文侣:
@李德华 谢谢德华交流对AI在围棋和文学创作的影响的感受。 我也有过相似的思考, 这里交流一下个人见解:
首先,若我们对某一件事或某项任务只是追求结果或解决问题,那么AI是很好的技术和工具。 我们应该为此欢欣鼓舞。
但是,若我们是要欣赏文学艺术或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才能和体验个人价值,那就不用伤感于AI的超常能力。 这是因为:
1)我们下围棋、写诗填词、写散文等是为了体验其中的乐趣 ,或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表达思想或抒发感情。 AI写出来的东西与自己的情感体验没关系。 因此,无论AI的棋艺已臻化境,遗世而独立,我还是要下棋,还是要不断练习以提高棋艺。同理,无论AI的诗词歌赋写得多好,高不可攀,我自己还是要写,因为只有自己写才能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正如我知道即使自己能再写十辈子也未能达到李杜苏辛的水平,我还是要学写一样。
2)历代棋谱、历代诗词歌赋文集和文献汗牛充栋, 其中的任何一小部分都足以让我们作为个体穷尽毕生之力去研究和学习。 AI的出现目前只是在技术和工具的层面为我们提供方便,但未能传达人类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怀感受等。 正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AI能写诗填词、但代替不了历代文化的传承,也难以替代每一个诗人的作品背后的人生历练和思想感情,因此AI作品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3) 若日后AI作品充斥市场, 我们也无需愤世嫉俗,因为无论市面上有多少新诗集、文集,但为了得到公认的真善美标准,我们依然可以回归本源,依然可以在《李太白全集》、《杜工部全集》、 《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等经典中得到灵感和学习写作技巧。 经典可以永存。
如上所述,AI的出现没有令我在文艺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上受到打击[Grin]。 谢谢交流讨论[Shake][Rose]
0
•
固定链接
2/6/2025
红叶
Administrator
Posts:
3440
刘俊民:
关于AI的模仿抄写问题。这个其实不是问题,如我昨夜(今晨)所说,人类语言习得本身就是模仿、照抄、反复练习的过程。我在语言教学中,专门告诉学生,Learning is copying. Learning is imitating. Learning is repeating. 只有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后,才有可能借助我们所拥有的语言库组合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语言。
说到诗词的创作,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历程。有多少人在学习初期,在没有模仿古人诗词的情况下,在没有借助古诗词词语的情况下,就能写出完全是自己的语言的诗词?绝大多数人(包括名家)都有过一段模仿的过程,区别只在于时间长短。
AI正在初学阶段,模仿、借用、拼凑再正常不过。如果我们一直在使用的话,一定会发现在诗词创作方面,CHATGPT已经有相当的进步,今年的CHATGPT已非去年可比。DEEPSEEK还在起步中,有些方面还不如CHATGPT,但以其中文基础的优势,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另外,这些AI除了其本身的能力外,还需要(非常需要)个人使用者的培训。他们表现的好坏,其实还取决于使用者的调教。换句话说,AI们在创作中若表现得不如人意,也许有我们调教的责任。
0
•
固定链接
2/27/2025
红叶
Administrator
Posts:
3440
王培忠
感谢分享,在外面等朋友开会,正好闲着,顺便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是100%个人,在手机上敲入的呀。[Grin]
其实自己有类似的感受。不仅是文学艺术,AI对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思考方式的影响也会会越来越大。我们似乎除了接受,似乎没其它选择。就文学艺术而言,原创也许都需要重新定义。我自己感觉,在工作上已经被AI限制住了,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我写完文件后,已习惯性的让ChatGPT 读一下,而且AI总能提出修改建议。
效率及质量都确实是大大提高了。比如以前给学生写推荐信,及论文审阅的写作不仅非常耗时,而且也很难达到英文为母语教授的高度。
因此,以前总要发给秘书做Proofreading才放心。现在些事情,可以通过与AI交流顺利解决。
其实,AI还只是刚刚开始,将来对我们影响会更大。在医学领,医生本身对AI 的依赖也在迅速增加。我觉得,至少在这方面,确实是好事。
就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词而言。出于学习及趣闻原因, 我暂时还是基本拒绝AI。经AI加工的诗词作品,不好意思,也不该和大家分享(除非注明)。
但估计很快会改变,在注明使用AI协助的前提下,也许使用AI本身也会逐渐被看成是创造的一部分。
我通过AI 试过几次,发现只要详细内容要求及风格告诉AI, 它会很快产生各种需要的词牌作品,在此基础上自己再修改就非常方便了。
相信AI 会越做越好。这确实也影响了我写诗的兴趣。有时写完后,总是刻意不让AI 读,觉得这样才是自己的作品。问题是这样做有意义吗?
如果将来大家都借助于AI写诗词,诗词本身就只是普通的文体形式之一,而不再是艺术了。更糟糕的,即使诗人完全靠自己写出优秀做品,也难免让人相信没有使用AI。[Grin]
0
•
固定链接
消息只显示额定
|
论坛首页
»
文学博客
»
终结是美好还是悲哀
share a link to this post
close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