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025
 红叶 Administrator Posts: 3443
|
终结是美好还是悲哀?
多年前,除了喜欢打排球和羽毛球,我还痴迷围棋。每逢周末,我都会在忙碌一周后,安静地坐在屏幕前观看各种围棋大赛——应氏杯、春兰杯、LG杯、三星杯,以及那些扣人心弦的快棋赛。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沉浸其中,感受围棋的深邃与美妙。 当年,举家远赴加拿大,行囊有限,我仍然带上了成都市少年棋校的一套六本围棋教程。那时,网上已有简易的围棋对弈游戏,但仍有诸多缺陷,玩家可以通过做劫材、放天元、二路闲子等小伎俩取胜。而这一切,在2014年后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的崛起,让围棋世界天翻地覆。 2016年,DeepMind研发的AlphaGo以4:1击败九段棋手李世石,次年又以3:0横扫世界第一柯洁。更令人惊叹的是,“绝艺”等AI围棋程序横空出世,不久便让全球棋手俯首称臣。从那一刻起,人类再无可能在围棋上与AI抗衡。我对围棋的热情也随之消退。曾经,我热爱围棋,因其变化无穷,因其蕴含的战略思维、哲学思考、心理博弈。然而,在冰冷的人工智能面前,一切探索未知、华山论剑的激情都不复存在。
文学的末日比围棋来得更快
2018年以来,OpenAI 和 ChatGPT 的出现,犹如划破长空的惊雷,宣告了人机边界的彻底瓦解。AI 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展现出超越人类智慧的潜能。它迅速席卷多个行业——编程、数据处理、流水线制造、质检、客服、设计、法律、会计、医疗,乃至教育和写作。 让我感到最深切悲哀的,便是文学艺术的被取代。 五十年前的世界,没有互联网,也没有人工智能,人们沉醉于文学的魔力。一本好书、一首诗歌,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古今的悲欢离合,领悟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探索世界的浩瀚,体会生命的深邃与灵魂的震撼。 尤其是诗歌,它用最凝练的语言传达最深远的情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十四字,勾勒出壮阔的时空景象;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寥寥数笔,尽显秋日苍凉与人生悲慨;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将孤独的意境推向极致。 少年时,我便痴迷于古诗词,初中便开始尝试写作。语文老师常常在班上朗读我的作文,许多作品被推荐至全年级做范文。步入大学后,我涉猎现代诗、朦胧诗,甚至在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时,被邀现场作诗朗诵。在加拿大的闲暇时光,我也常在各种平台发表随笔、诗词、短篇,甚至出版过中篇作品。有时朋友递上一张别具意境的摄影作品,便邀我即兴赋诗;在家人面前,我曾表演十分钟内创作两首朦胧诗;在华人社区的欢聚时刻,也曾有人朗诵我的原创诗词。 然而,如今的我,再也没有创作的激情。我隐隐感到,文学创作的末日正在加速到来。
当AI成为文学的主角,人类写作还有意义吗?
2024-2025年的AI写作,已然臻于专业化。它的语言精美,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深刻,甚至能够妙笔生花。而最令人绝望的是——AI 写作一挥而就,几秒钟便可生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它能根据需求自由切换创意风格,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最优化。 从此,人们阅读任何人的文章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这是他自己写的,还是 AI 生成的?文学功底、才华横溢,似乎已不再令人惊叹,因为“人人皆可为也”。 回望自己曾经的诗词与随笔,其中确有一些难以与 AI 作品相比。也许,我能做的,便是将过去的作品整理成册,出版最后一本属于自己的原创诗词随笔集。它或许无法与 AI 作品抗衡,但至少,它承载着我真实的思想、情感与生命的印记——这是 AI 无法复制的独特存在。 然而,当文学创作变得如此触手可得,当独特的才华与灵感不再被需要,人类创作的意义又何在? 是坚持原创,哪怕显得笨拙缓慢,哪怕与 AI 作品相比略显粗糙,也要守住那份属于自己的文字尊严?还是顺应潮流,接受 AI 作为创作助手,甚至让 AI 主导表达,而人类退居幕后? 面对这一切,我心中充满矛盾。或许,这本原创诗词随笔集,不仅是对过去创作岁月的纪念,也是对未来文学命运的一次叩问。 我不知道,文学是否真的走到了尽头。但至少,在这个人工智能席卷一切的时代,我愿意留下自己的痕迹。哪怕微不足道,也仍然是真实的、自我的。
李德华 2025年2月3日 加拿大多伦多 edited by 红叶 on 2/4/2025
|
|
0
• 固定链接
|
|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