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注册 | 忘记密码   open id
Messages in this topic - RSS

论坛首页 » 今日谈 » “到此一游”文化的根源在哪里

今日谈
|
5/27/2013

quyongmail
quyongmail
Administrator
Posts: 13134


“到此一游”文化的根源在哪里 2013年5月27日07:37 华商报 

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被曝光后引发关注。之后,来自南京的游客父母主动联络媒体:“我们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国关注此事的人们道歉!”孩子父母表示,此事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发生的,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恳请大家原谅。(5月26日新华网)

游”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小到大,哪个人没有在墙上书上留下过墨宝刻书?“孙悟空在如来手指处到此一游”的故事早就家喻户晓。从公厕到名山、从课桌到文 物,“到此一游”一类的“留言文化”,从古到今,连绵不绝。在我们的教育中、在我们的文化里,所谓“人过留名”、“扬名立万”、“立言立名”的江湖习俗、 文化传统、士人心理,又无所不在。

当文人墨客、名人政客能够在名山上题字留名名垂千古,俗人为什么不能?当大人物可以在历史古迹中栽下留名的树木、竖起留 名的纪念碑,小人物为何不能?

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刻下“到此一游”的确大错特错,它和中国游客在自由女神底座刻下“到此一游”、在故宫文物上刻下“到此一游”、在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岩壁上刻下“到此一游”的本质并无区别,说小了是个人公德素养匮乏,说大了是国人文明素养的缺失。

这是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当身处私密空间或者没有大众聚焦的场合时,人人都可能降低个体的德行,很容易怀有一种“到此一游”的文化冲动; 可是当身处公共空间和舆论聚焦时,每个人又不由自主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别人大加指斥。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形:一方面“到此一游”的现象司空见惯;另一方面 在故宫刻字、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上,几乎所有声音都是严厉批评。

其实,在公共舞台上,所有有幸没有犯错的人对“罪人”大加挞伐,再简单不过再过瘾不过了,在批评责骂的过程中很容易获得一种道德胜利者的成就感。 但是,这种轻而易举的批评狂欢,其价值远远比不上冷静的反思和自责。就像在曾经万马齐喑的时代,对某个良心犯的批评很容易很廉价,而最可贵的却是坚守内心的良知不作恶不落井下石不做伪道德家。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习惯在最著名的景点、文物上刻字留名?

君不见历朝历代多少政治家在名山大川题字留名,幻想自己的字流芳百世灵魂不灭;君不见从古至今,多少名家大儒把“立言留名”当做人生最大的成就, 不断以此熏陶世人;君不见近现代百年,政治家名人明星的墨迹书法甚至类似“到此一游”的合影留念,都为媒体广泛报道、为舆论津津乐道、为历史浓墨记录;君不见多少贪官污吏,如胡长清之流在当权时处处留名、时时写字,满城都是他的影子……当这个社会把对功名利禄的文化追求化为现实的“留言留名留声留影”时, 如何不让普通大众也跃跃欲试?当这个社会罕有意识地把公共道德的教育、公民素养的培养,系统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时,又怎么指望孩子们一夜之间学会明辨是 非,告别“到此一游”的文化冲动?

站在那些人类文明的高地、自然胜景的天堂时,太多人的内心深处都会自然迸发写下“到此一游”的诗篇,以此来纪念和凸显卑微个体的存在,因为普通人 没有太多机会“扬名立万”、没有太多条件名垂千古。假如在文化的建构中,少一些对名利的追捧、对大人物特权的豁免,多一些普通人对文明常识的启蒙、公共道 德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或许每个普通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扬名立万”的冲动,才会被文化的敬畏、内心的沉静所代替,“到此一游”恐怕才会成为历史的烟云。

作者:马九器
edited by francis on 5/28/2013
0 固定链接
|

论坛首页 » 今日谈 » “到此一游”文化的根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