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2013
quyongmail Administrator Posts: 13134
|
消除PX恐慌,政府该做什么 PX项目继2007年被赶出厦门、2011年被赶出大连、2012年被赶出宁波后,这次来到了昆明。与前几次情况一样, 这次进驻昆明也遭到民意的反弹。很显然,“PX项目”在中国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国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固然令人欣喜,但屡次发生的“邻避运动”值得 我们深思…
不管愿不愿意,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PX 可乐瓶,食用油瓶,桶装水桶皆聚酯制品 关于PX常见的一则帖子是“剧毒致癌,可致不孕不育、新生儿畸变,一旦泄漏或爆炸,将如原子弹般秒杀一切,按国际规定,厂房须距市区100公里外。”按这个说法,何止TNT炸药远比不上PX,这威力简直都赶上原子弹了。 PX制品无孔不入,按习惯语来说就是一种“战略物资” PX(对二甲苯 )是聚酯工业的主要原料,主要用于制取PTA(精对苯二甲酸)和DMT(对苯二甲酸二甲酯)。聚酯是一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孔不入 的产品原料:聚酯纤维用于衣着、装饰和纺织品,其产量在我国已经占到合成纤维总产量的80%以上;聚酯瓶是国内用量最大的饮料和食品包装瓶;聚酯薄膜用于 胶片片基、磁带片基、电容器膜、光盘、磁卡……可以说,聚酯工业是人类正在享受的电子时代、信息时代、自动化时代的基础。 因此,PX是现代化学工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产品,许多国家都在进行PX的生产。2010年,全球PX总产能达到 3670万吨,PX产能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中国作为领头羊产能也不过700多万吨,而同年我国PX的消费量达到920 万吨。美国每年PX消费量在270万吨,而产能却高达493万吨/年,大量富余的PX供出口。按照“PX危害论”,美国这多出来的223万吨产能简直是自 我虐待。 普通汽油中含PX,人们已在不知不觉中与PX亲密接触 PX不遥远,你可能天天都会接触。作为人们日常驾驶机动车辆的必需品——燃用汽油,其中除了含有不大于2.5%的苯以 外,在国内外具有PX装置的炼油厂所生产的汽油产品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PX成分。PX和汽油一样,危险特性是易燃,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燃烧分解产物主要 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为汽车加油,或已在不知不觉中与PX亲密接触,它也是出行技术进步的附属产物之一。 PX属低毒类化学物质,其危害被夸大了 PX的易燃易爆性与汽油相当,爆炸威力远不如传言所说 PX的外观与普通汽油差不多。实际上,普通汽油中就含有10%左右的PX。PX为国际通用的安全数据卡危险标记7的易 燃液体,与汽油相同等级。PX挥发性较强,密度较水低,一旦进入水体,可浮于水面挥发。由于其蒸发速度快,一般在3至5天内即可从河水中挥发。而挥发到空 气中的PX可被光解。所以,PX在地表水中不是持久性污染物。 PX是低毒化学品,国际上均未把PX列为致癌物质 关于PX毒性的研究国内国际已经做得相当多。PX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对眼睛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多个版本的化学 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标明PX为低毒化学品,急性中毒时可出现眼结膜、咽充血、头痛、胸闷四肢无力等症状;慢性影响则是长期接触下会有神经衰弱综合症等。高浓 度的PX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属于国家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的第Ⅳ级(轻度危害指标)。在致癌方面,美国国家环保局(US EPA)和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均未把PX列为致癌物质。在一些国家,PX还算不上是危险化学品。欧盟把PX列为有害品之列,是因为当人体吸入PX 时会引起轻微的损害。 国际上没有必须选址距离城市100公里的规定 国际上一些PX项目距离城区要比大连PX项目还要近。比如,美国休斯顿PX装置距城区1.2公里;荷兰鹿特丹PX装置 距市中心8公里;韩国釜山PX装置距市中心4公里;新加坡裕廊岛埃克森美孚炼厂PX装置距居民区0.9公里;日本横滨NPRC炼厂PX装置与居民区仅隔一 条高速公路。在台湾,政府对选址的要求只是“不能把化工厂建在城市中,要单独成立石化专业区,距离居民区500米以外的范围内”。
之所以人人喊打,是因为信息公开不足、沟通不善 国外的“邻避运动”也很常见 大型化工项目普遍存在信息公开不足问题,易引起恐慌 目前国内一些大的化工项目环评报告也的确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因为这些大的化工项目动辄是几十亿、上百亿的投资,对地方 经济的拉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这造成一些化工项目“未批先建”。包括一些PX项目,在审批之前就已经建设开工了。很多大的化工项目都建立在环境敏感区,人 口稠密区,引起公众的疑虑在正常不过。 首先在规划时,没有征询公众的意见,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或是环评报告,不向公众公开,或者是很有限地向公众公开。很多在 中国设立了生产型工厂的跨国公司,在其本国或其他国家都主动公开了这些信息,但在中国却没有。中国相关法律不健全和一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让他们钻了空 子。这势必造成项目建成之后,公众没有一个接受度,或者接受度非常低。相关信息不公开,是公众产生恐慌的直接原因。 环境污染加剧了公众的“邻避”心理 邻避运动(Not-In-My-Back-Yard,简称“NIMBY”),是指居民或所在地单位因担心附近设施(如 垃圾场、核电厂等)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并采取强烈和坚决的、 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中国的大项目建设,对于环境评估这块,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受影响最大的民众没有任何发言权,利益补偿上没有任何代言人或者“被代言”了,最后对民众造成“鸡屎拉在我家后院,鸡蛋却下在别人家里”的后果。 近些年来发生的邻避运动,从发生到收场几乎都沿袭了同一套模式:某地被曝有重大污染项目在当地居民不知情状态下准备兴 建,激起当地民众抗议,又通过网络等载体进一步发酵、扩大事态,使当地政府迫于沸热民意最终取消被反对项目。这种危机处理方式,反而加重了民众对PX项目 的恐慌心理,酝酿下一次“邻避运动”的到来。 偷偷摸摸不是办法,“公害选址”可参考台湾范本 台湾的核电厂 台湾不大,但有四座核电站,由于核废料的处理非常公开透明,因而能实现争议最小化。 选址过程公开透明,并给当地居民否决权和回馈金 根据台湾的相关规定,主管核废料的机构是“原能会”,负责执行选址工作的则是“经济部”。核废料“公害选址”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专家负责选址、民众有权否决”。 选址工作分几步进行。政府首先要成立选址小组,人数在20人左右,由有关机构代表及专家学者组成,专家所占比例不得少 于五分之三。接下来,专家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包括场址的地质、地化学、地下水等自然条件,排除高人口密度地区或其他法定不准开发的地方(如自然保护区) 后,定出“潜在场址”,除了专家组外,地方县市也可自荐符合上述条件的地点。 定出“潜在场址”后,还要近一步筛选出“候选场址”,选址小组考虑所有潜在场址之后,遴选出其中至少二个,上报“经济部”核准,成为候选场址。 在候选场址出来后,地方政府和议会开始出面。候选场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公开遴选报告,地方所有机关、个人或法人团体可于一个月之内向“经济部”提交意见或询问;经济部必须逐项解答或说明意见采纳情形。 公示期过后,举办“地方公投”定出候选场址,公投通过者成为正式的候选场址,若候选场址多于一个,最终选址由经济部定 夺。此外,在公投前,“经济部”和台电必须签协议明文规定巨额“回馈金”,作为对最终选址所在地居民的补偿。回馈金必须用于当地公共建设或服务收费。同时 还详细规定了最终选址所在地及邻近地方各得回馈金的比率—厂址所在地可得总金额的四成以上,邻近乡县市则至少可得两成。 后期向公众提供尽量多的细节,消除公众疑虑和不安 “公害选址”规范化的同时,“原能会”和环保部门每年还出版《台湾地区核能设施环境监测年报》,供全台读者阅览,年报 详细公布相关部门环境监测的数据。被监测的对象包括台电所属的核电厂、“研究用核”设施周围环境和兰屿地区。以2009年报为例,仅兰屿地区的环境监测, 一年内共分析了593次,监测的范围包含 环境直接辐射、植物、水样、陆域生物、海域生物等,并评估出各项环境监测结果,评估民众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是否在法 规剂量的限值以下。 除了环境监测报告外,还会公布“全台核燃料辐射工人人员”报告,详细分析这个群体的人数总量、各种剂量标准。 监管部门公布环境监测报告发布后,台电公司的“核后端营运处减容中心”也会公布“运转年报”。这份年报会详细介绍废弃物处理、维护保养、辐射防护、人员训练等内容。甚至连焚化炉年度接收的废弃物数量、所消耗的柴油量也会一一公布。 结语 清末铁路被民众视为不详之物,与科学普及、沟通不畅有关,今天的PX也类似。面对“邻避”,台湾有现成的好范本,为何不拿来借鉴呢? edited by francis on 5/6/2013
|
|
0
• 固定链接
|
|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