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注册 | 忘记密码   open id
Messages in this topic - RSS

论坛首页 » 文化教育 » 科普书千万册销量难复制 《算得快》50年卖得快

民族之精髓、现代文明社会之起源!
|
4/16/2013

Gordon
Gordon
Administrator
Posts: 1281


尹传红保留至今的1978年第2版第6次印刷的《算得快》,上面写着曾经拥有这本书的五位小主人的名字。


  张景中

  李毓佩 数学科普界有“三驾马车”——82岁的谈祥柏、75岁的张景中和73岁的李毓佩,三位大数学家,后两位至今还笔耕不辍。 “有无提高心算能力的书?”“强烈推荐你一本叫做《算得快》的书,虽然很通俗浅显,但是趣味性和实用性都很好。”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在网上和书店,一本叫《算得快》的数学科普书很红。

  《算得快》170页、10万字,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本书早在1963年就已经出版了,历时近50年,目前累计销量至少1000万册,是数学科普的超级畅销书。

  科学家写小科普

  创作这本超级畅销书的作者叫刘后一(1924—1997),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从1940年就开始从事科普创作,《算得快》是他1962年完成的。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尹传红说,《算得快》通过几个小朋友的游戏、玩耍、提问、解答,将枯燥、深奥的数学问题,演绎成饶有兴趣的“儿戏”,寓教于乐,使儿童们在“乐中学”,掌握了与“儿戏”大相径庭的速算知识或曰速算科学。

  在该书中,刘后一创造的“一口清”速算法流传至今,但他曾表示:“其中有些内容是老师教我的,有些则是书上看到的,有些来自民间,有些来自个人教学经验。而这‘一口清’的名字本是一位计算神速的营业员提出来的,我将它借用来作为速算法的通称。”

  为了创作这本书,刘后一付出了很大艰辛。刘后一的女儿刘碧玛回忆,1960年前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陈俊忻找到了父亲,约他给孩子写书。刘后一寻思着:“孩子学数学挺费劲,就写本关于速算的书吧。”细心的他在图书馆里发现,少儿故事书都被翻破了,但知识书却本本崭新。他琢磨开了:“何不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一本故事性强的科普书呢?”

  《算得快》第二代责任编辑郑延慧也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初她接手编辑《算得快》时,曾到刘后一家去过几次,发现身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的他处境十分窘迫。当时他一家5口,挤在两间大约8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床铺,难找别的空间。他常常只能在办公室里写作到深夜,而后就睡在那里……一家人全靠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而这本《算得快》是靠熬夜在办公室写成的。

  再版多少次是个谜

  “64+28+36+72=? 625×32=? 613-289-211=? 200÷7=?”《算得快》第三代责任编辑薛晓哲列了一堆算术题,他说,这几道题如果想在1分钟内算出来,不妨看看这本书。而事实上,这本书在让一代代读者发现学数学窍门的同时,也书写了畅销的神话。

  尹传红有一段难忘的经历,竟与《算得快》有关。“大约在1978年底,我父亲从报上得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出的一本数学科普书《算得快》,很受欢迎和好评。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随即跑到城里的几家书店寻觅,但都一无所获。于是,他便写信向北京的亲戚求助。”尹传红的表伯很快把书从北京寄来了,但尹传红发现,这本书并不是新书,“在书的左上角,还写着我表哥和表姐的名字。”(见右图)后来他才得知,《算得快》第2版一面世就“抢得快”、“销得快”,北京城里竟然也脱销了。

  许多读者都对这本书情感深厚。一位读者在网上留言说:“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次我得了平生最高的一个奖项——省三好学生,奖品之一便是这本《算得快》。当时拿到这本书后爱不释手,随后对数学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书里的很多小诀窍我一直受益至今。”

  网络时代的读者,依然对它厚爱有加。读者樊云飞说:“《算得快》给计算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令人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乐趣。”读过这本书后,他发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有挑战的。

  但该书到底再版多少次却是个谜,薛晓哲说,自从2002年接手以来,已再版了12次,但此前数字却难以查找。

  科研一线创作者寥寥

  “这样的畅销奇迹未来三五十年无法复制。”有30年“科普编辑”工龄的薛晓哲下了断言。

  薛晓哲说,科普书创作要遵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规律,但目前的创作环境已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孟雄透露,目前国内科普作家大约有3000人,但60%以上是老年创作者,年轻人多为来自出版社、报社或自由职业的兼职人员,出自科研一线的创作者寥寥无几。科普创作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薛晓哲说:“目前,我手头成熟的科普作者不过20人,而国内数学科普创作的‘三驾马车’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有73岁了。”

  科普创作要求高也是个问题。“三驾马车”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普作家张景中已有30多年的创作经验。但他表示,创作科普书籍可以说难上加难。“有些道理自己明白,但是要让所写的道理别人也能明白却并非易事,这就需要作者对所写内容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才会有浅显的表达。”张景中补充道,作者的文字功底还要好,另外,编辑也需要塌下心来。写作完成后,大家一起讨论,再改,再写,无数次打磨,写科普不能快。

  而业内专家也认为,科普书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和导向有关系,目前在大学教育环节中,学生往往是论文优先,没有人鼓励你写科普,也没有人倡导你写科普。

  “6万字的书写了5年”

  1957年,张景中被打成右派,在新疆一呆就是十几年,这期间他还教过初中和高中数学。那个时候,给孩子写书的念头就在他的脑子里盘桓。直到1979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温赞阳找到了他,希望他给孩子们写书。随后,《数学传奇》问世了,但这本书被删改成3万字。原来,编辑把自己看不懂的3万字全删掉了。“我都看不懂,何况孩子们呢?”张景中总是记得编辑这句话。

  时至1990年,张景中又开始另一本书《数学家的眼光》的创作,“我是有时间就写,6万字的书写了5年。我自己都认为写得漂亮。”张景中说,数学科普你抄我、我抄你很容易,但他写这本书常常是反复想,自己觉得有价值才写。书里有的说法后来甚至成为科研课题。像“有误差的计算,有时会得到准确的结果”这一说法,此后他学生在博士论文里得到了印证。

  “没敢拿科普书评过职称”

  “我写的《奇妙的数学王国》已经印了15万册了!”“三驾马车”之一的李毓佩骄傲地宣称。更让他自豪的是,他30年中写了百部数学科普书。

  早在30年前,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李毓佩就开始了科普创作,那时有人冷嘲热讽:“你写的这玩意,我是不写,要写准写出十几本来。”不过,李毓佩得意地说,“直到现在,说我的人也没写出一本来。”

  可是走过30年科普创作之路的李毓佩却说:“科普创作这里面的水深着呢,要写好了,相当难。”他说,他写的书是给数学不好的孩子看的,“数学好的有的是人关心,数学大赛、奥数学习随便参加,用不着我们操心。”可给不爱数学的孩子写书,更要活泼、轻松。“都是老师上课的语调,孩子准不爱看。”

  写了30年科普,李毓佩透露了个小秘密——没敢拿科普书评过职称。“最好别报上去,别人会说正儿八经的论文没有,拿这个凑数,真没本事。”

--
高速上网有线电视家用电话大优惠
手机特优计划,$18,白天500分钟,晚上6点周末免费,送来显,留言,短信
点对点可视电话月租仅$5。www.fmart.ca 647-992-5555
0 固定链接
|

论坛首页 » 文化教育 » 科普书千万册销量难复制 《算得快》50年卖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