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注册 | 忘记密码   open id
Messages in this topic - RSS

论坛首页 » 医疗健康 » 来自上海的主任医师谈加国医疗的体会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1/25/2013

老黄
老黄
Posts: 447


最近看了一些新老移民们对加国医疗制度体会的文章,大部分是不满和批评的。有些方面我也有同感,但更多的却是对加国医疗、对医生的理解。

先说说我的背景,我来自上海,两年前移民来多伦多生活。出国前是个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在上海的三甲医院工作了近40年。因为专业的关系,我很熟悉国内的医疗制度,也知道一些国内医疗的内幕。我患有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神经衰弱等,来多伦多看了多次医生,对加拿大的医疗有了些接触,对比两边的经历有点体会,写出来与朋友们交流。

国内病人有一句口头禅“看病难,看病贵”。因为上海在80年代末废除了划区看病,分级看病的规定,也就是说现在病人爱在哪看病就在那看,没有规定,所以大医院就挤满了人。有人说现在大医院的挂号厅每天就如春运火车站的买票大厅一样挤,这一点不过分。可地段医院和郊区农村医院就冷冷清清。特别明显的是生宝宝,大家都涌到大医院生,产床不够,医护人员不足。

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是全国著名的,如要去那里看专家,要半夜去排队,促使黄牛代办挂号,一个号要几百元。有了号,还得等半天才看到。现在有预约,大约要预约半至一月。说到急诊看病,最极端的是儿童专科医院,中国又是计划生育,一个宝贝有病,六个(四个老者和父母)大人陪着去看最好的医院,等四、五个小时正常,再轮到治疗(中国病人爱输液),时间也就不能估计。一般大医院为方便病人,看急诊没有病种、病轻重之分,来者不拒,等待时间长短要看具体情况而定,长至几小时是多见的。

而加拿大的家庭门诊制度就比较合理些。刚来时,我对生病先看家庭医生心态很不平衡,因为国内我一直在自己工作的医院看病,比较方便。在加国看了几次病,越来越明白了先看家庭医生的好处。因为病人不像国内大医院那么多,他们能耐心听病人的倾诉,仔细的解释病情。他们是全科医生,知识面广,遇到比较特殊病症就能分析是哪科的病,自己能解决就解决,有困难就转到专科医院。如我先生感到喉部不适,声音嘶哑,家庭医生很快就让转到上级医院,先生有幸及时做了喉镜。这一次让我有机会看到加国大医院安静有序的环境,看到专家工作的效力。

我自己也因心前区不适及时转到心脏专科就诊。后来又去另一家医院做运动试验,当我早早赶去做检查时,想不到为我就诊的主任医师已经在那里等候我(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病人),他亲自指挥着运动试验的进行,当场看结果,并且很肯定地说,你没有心脏病,以后不用来看我的门诊了。作为病人能听到这句话,内心是多么快乐和激动啊!我知道运动试验是一种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 51.CA

应该说它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如果掌握好它的适应症是不会有危险的。但国内曾经有医院发生过试验时猝死的悲剧。当时现场只有技术员,也没有急救的器件和药品。这次我想起这个病例,就害怕,是这里的医生和护士宽了我的心。这位心脏科专家还亲临现场,及时果断的做出诊断,真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而在国内,如果没有关系,恐怕是得不到这样的服务的。
说到国内“看病贵”,真的一点不假。看病先花钱挂号,医院级别不同,门诊级别不同挂号费不一样,看名牌医院名牌专家就更贵。医院为了增加收入,对医生有指标,即看病用药只能占全部医疗费用的小部分,也就是要多做检查。开始很少有医生能达到这标准,但后来动了真,达不到就扣钱。这就发生看个感冒要花几百元的类似事件。

药费是医院收入的一部分,几年来国家也呼吁要医药分开,但很难实现,并且冒出了医药代表这个新行业。为了让医生用他们的药,医药代表请客吃饭,主任们美其名曰去外地甚至国外开会,实质都安排旅游, 行政主任的油水更多,有些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info.51.ca

化验和物理诊断是收入的重要部分,这就促使国内大小医院都有CT、磁共振等昂贵机器,一点小病都做很多检查。现在国内大部分年轻医生精力多放在写文章上,看病较生疏。不会分析临床诊状,常依靠检查诊断。如有个突发性舞蹈病病人来神经内科连续3次看病,医生就给他做了3次CT,只知道按CT诊断为陈旧性脑梗塞,真正的诊断不得而知,当然就谈不上及时治疗了。不但浪费金钱,延误治疗,而且连续检查对病人也有伤害。

国内的医保是不公平的。老干部看门诊有专门的诊区,他们只需花一毛钱挂号费就能开一个月的药,有的药只供他们用,有的甚至用自己的卡开全家人的药。90年代以前的高知,也能享受一点特权,如住高干病房,门诊药费90%公费。后升的高知和一般有工作的老百姓看病只能开两周药,其药费按年龄有一定的基数,用完就需全自费,自费一定额度后,按比例公家出一部分。检查费也包括在内,有慢性病者一年看病花钱是很可观的。

不像加国检查费全免,只需支付药费。虽说药费贵,如自己有其他保险,药费也可以报销,而对老人政府也有安排。我是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付够100元药费,就免费了(每一种药付一点手续费)。而且家庭医生可以一次开3个月的药,非常方便。所以,我知足了,感恩吧!

希望移民的国内同胞要适应加国的医疗,尽量避免去急诊看病,找到一个好的家庭医生。有些发作性加重的慢性病如胆囊炎,尿路结石等要熟知预防发作的措施,多多咨询家庭医生,并从他们那里开好一些必要的药物,在发作先期早期治疗,必要时可以择期手术。

总之我觉得世上没有完美的医疗体系,既然到这个国家来生活了,就努力适应这里的生活,平时多锻炼,养生,生病了及时医治,自己本身也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作者:潜水的星星

edited by francis on 1/25/2013
0 固定链接
1/28/2013

老黄
老黄
Posts: 447


转发几个关于《来自上海的主任医师谈加国医疗的体会》讨论的帖子

作者gaoshanliushui
同意! 客观中肯, 非常好的见解和文章! 确实没有完美的系统, 但加拿大医疗系统没有后门, 关系, 利益指标等让我更安心, 更信任. 谢谢作者的分享!


作者northyork51
移民公司的广告文章。

作者peter56
啊Q的自慰




作者northyork51

回复 为什么呢
也许可以请你在国内的传媒上发表一下,全民的医疗,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必不可少的。
samtung 发表于 2013-1-24 12:26
加拿大的全民医保,确切的说是全民等死

作者你爹
非常怀疑作者在国内是否医生?!这里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不错,但知识面广就不敢苟同,这里家庭医生的水平就是国内赤脚医生的水平。急诊室排8个小时也见不到医生,要看专科等个一年半载都是正常; 这在在国内见过吗?(国内一线城市)。楼上那位说得不错,全民医保,某种意义就是全民等死!没事看看英文媒体再来发表你的谬论。



作者northyork51
多伦多的富豪阶层要么飞美国,要么到bay street的会员制医院看病,不需要等候。



作者 JCNY
如果是有钱人的话,生活在哪儿都可以得到一流医疗服务。
至于说家庭医生的水平就是国内赤脚医生的水平,那就是用万里挑一的天才爱迪生和大多数博士相比。我不怀疑有极个别的赤脚医生水平很高(是个天才),但和那些需要班级里最聪明的学生才能进医学院,经过无数年教育实习才能成为家庭医生的人来比,整体水平虽不能说天上地下,也是差不离了。虽然读书的不一定都有用,但这绝不是读书无用论的借口。当然如果一味钻在小概率事件,那就没有代表性了。
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医疗体系,所以也有很多不幸事件发生。正因为报纸可以自由的报道,我们才可以知道不幸事件的发生,知道风险的存在。反观中国,有些人到底关心过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需要?恐怕我们都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你可以装做这种声音不存在;你也可以装做不知有医药回扣;装做不知医生给你作很多无谓的检查来掏你钱包;也可以装做不知医生问你有无保险,是不是农民工以决定给你配价高的进口药,还是把你敷衍走;甚至可以装做不知动大手术,需要给红包。只是这些人已经失去最起码的良心。再好的医生和良药都无济于事。
现在我们中国大多数医生经过医学院学西医,在医院用西方设备作诊疗,配西药给病人治病。现在真的厉害到超过西方了?稍安毋躁 – 会吹的水平都不怎么样,水平高的也不吹。
“加拿大的全民医保,确切的说是全民等死。” 全民等死 - 其实这对所有国家和个人都是对的,自然规律吗。只是等到几岁死。联合国统计人均寿命,加拿大排第十一位(80.54岁),中国排第95位(72.71岁)。当然有些人一定要说72.71比80.54好,那我也没话说了 – 不过一点也不奇怪这种人的存在。只要达到他看中的论点,他是很拿手哪些论据是需要的(即使是小概率),哪些是需要视而不见的(即使是大概率)。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以为我们大多数加拿大移民真的是为了来这儿享受等死。
加拿大的的医疗体系毋庸置疑问题多多,中国的医疗体系也有一些长处。但是如果让我选择的话,哪个是矮子,哪个是长子还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修电脑的小赵
好文章,有理有据的讲出了国内医疗系统的弊病之所在,也中肯的分析了加拿大的医疗制度,作者显然是资深医院人士才能知道一些内幕,感谢分享。
楼上有些莫名其妙的评论,看看ID名字,就知道都是些不正常的人,哪里的医生和医疗制度都看不了这种病人的。
0 固定链接

论坛首页 » 医疗健康 » 来自上海的主任医师谈加国医疗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