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茶馆
»
“中国式”标签成“负面”代名词?
聊天、侃大山、冲壳子
|
11/12/2012
quyongmail Administrator Posts: 13134
|
“中国式”标签成“负面”代名词? 2012年11月12日07:36 原标题:“中国式”标签成“负面”代名词? 【中国新闻周刊网11月9日综合报道】最近一 段时间,“中国式”这三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相亲”……现实生活中,似乎一切社会病,都可 以贴上“中国式”的标签。“中国式”标签的流行折射社会心态,无论是调侃、玩味、反讽,还是直接的批判,在“中国式”符号意义里都反映的是社会公众或不 解、或焦虑、或无奈、或担忧、或失望的情绪。
“中国式”成陋习代名词? “中国式过马路”一词是网友对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 “这样的场景实在太熟悉不过了,只要是有了‘带头大哥’,大家就可以过马路了。”网友“娜时花开”说,红灯行,绿灯更行!“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典型的“随大流”现象。 这 样的陋习还有很多:在遇到红灯或者拥堵时,我们经常发现,只要有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或者对侧车道朝前挤,立马就会有更多的车辆跟过来,造成更大程度的拥堵; 本来没有路的草地上,只要有人从上面走,立马就会有更多的人踩出一条路来……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 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 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随大流的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人们甚至认为,不这么做反倒不正常、不便利。 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种“从众心态”,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是傻,“随大流”最终造成了红绿灯形同虚设。由于一些人规则意识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有 网友则认为“中国式”陋习中蕴含着一种“成长的烦恼”心态,“自己开车时责怪走路的,自己走路时责怪开车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一位网友表 示,开车时总是很讨厌行人闯红灯,自己走路时,却很讨厌汽车为什么不让一下行人,“如同做女儿时讨厌妈妈的管束,等当了妈妈,又讨厌女儿的叛逆。站在自己 的立场,总是别人的错。” “中国式”现象很普遍 “中国式接孩子”
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彷如集贸市场。与之相对照,在国外多数地方的小学门前,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中国式治堵” “中国式治堵”在各地“高招”不断:有谏言收"拥堵费"的,有传言收“排污费”的,北京市有关部门则再次提出将评估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上海的车牌拍卖均价超6.6创新高…… “中国式相亲” 相 亲如同商业交易真爱让位于物质条件。攥着印有"机关鹊桥联谊"字样的入场券,25岁的袁妮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集体相亲活动。见面地点在一家拥有欧陆装 修风格的四星级大酒店。入口处,站着两位穿着入时、烫卷发的"中年阿姨",一望而去有种"事业单位的威严"。她们的任务是督促每位来宾填写一张巴掌大的卡 片。上面的问题简单极了:哪里工作?月收入多少?作为交换,袁妮可以从中年阿姨手里获得一个红底黄字的号码牌--将号码牌挂在胸前,才能进入相亲现场。 “中国式过马路” 所 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这一条微博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就是后面的,可以看到,红绿灯 是红的,但是大家都非常自然的,自然而然的就过马路,就过去了,这样的行为确实是很危险的,而且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 生活中究竟还有多少“中国式”?中国式购物,中国式买房,中国式离婚,中国式踢球……当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时,人们似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行为方式真的很“中国式”。 “中国式”标签折射国人公共秩序焦虑 给 违法现象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凸显出网络时代公民的一种另类表达风格,目的无非是通过这种“规律经验”总结式的调侃,对现实中较为普遍的集体闯红灯现象 予以揭露。从正面意义看,这样的诙谐表达有助于引起公众对司空见惯违法现象的关注,影响那些同样围观的违法者去改变自己。 网络时代,贴标签更多的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传播策略,如此才能收到引爆网络的奇效。例如就有人循着这种思路,总结出“中国式跨栏”、“中国式上车”等等。不过对于行人闯红灯现象,“中国式”的标签贴得有些过于情绪化,反映出一些网民对国人某种“劣根性”的偏见。 贴 标签当然是网民的自由,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标签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民众情绪。“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引起热议,乃在于其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民众的心态,情 绪化的表达将焦点集中在国人漠视交通规则的劣根性上,并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焦虑。相反,对于原本应该成为讨论主题的严格交通执法,却极可能 被舆论所忽略。 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这些密集出现的“中国式”标签感觉很复杂,他认为“中国式”这个词语显然充满了贬义。似乎,“中国式”就像是一个筐,往里面装什么东西都合适。 在夏学銮看来,“中国式”后面这些现象,多是社会问题症结所在,困扰了中国社会许多年,却总难以根治。 “这一次,这些本该严肃探讨的话题,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被重新拿出来,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通过各种‘中国式’的走红路径可以看出,它的传播更多带有对社会积习或者陋习批评、嘲讽的意味,很多消极的、不满的现象都可以附加到上面,然后找出一个托辞。” 夏学銮表示,“中国式”之后附带的现象和问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是一直存在的。“中国式”的出现,只不过是用这个贴切、形象的词语,把一直隐形存在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社会文化淋漓尽致地放大、表达,并引发社会的集中讨论。 在夏学銮看来,各种“中国式”现象,大部分可以归为“中国式无序”。 “中国式”的流行,背后隐藏了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情绪。“现在看,调侃、戏谑甚至是无奈的心态对一般人来说更多一些。最早说出这个词的人,本身也是调侃。这些情绪里,隐藏着公众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抱怨式关注。” “中 国式”的标签其实未尝不可以有,而是希望“中国式”的标签别再总沦为“中国病”的代名词,而希望其所担当的“式”的象征意味,能当之无愧地顶起大国风范, 能顺理成章地展现权威庄重,能更多地彰显一个国度的魅力感与先进性,能更多地传递正能量。但愿,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式”的符号意义里,有的是国人对国家 文明进步的骄傲与自豪。
|
|
0
• 固定链接
|
|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