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注册 | 忘记密码   open id
Messages in this topic - RSS

论坛首页 » 医疗健康 » 糖尿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10/23/2012

quyongmail
quyongmail
Administrator
Posts: 13134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国外给它的别名


叫"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特别是"成人型糖尿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特别高,在日本,四十岁以上的人口中占10%,即十人当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上"糖尿病",将减少寿命十年之多,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   

1)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腺具有双重功能,即分泌消化液和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激素,主要调节人体的糖代谢。甲壳质通过 协调脏器功能促进内分泌,实现对胰腺功能的调节。首先是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大脑皮层的饥饿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然后使胰腺的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量,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改善胰腺的功能,活化胰岛细胞,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2) 强化胰岛素的活性:实验证明胰岛素的活性与体液的PH值(酸碱度)密切相关。胰岛素在酸性环境中是没有功能的,只有体液PH值7.4时发挥作用最好。PH值每降低0.1,胰岛素活性下降30%,糖代谢障碍,代谢不全,中间产物增加,体内有多量的二 氧化碳堆积,体液环境偏酸性。甲壳质能够提升PH值0.5个单位,从而使胰岛素的活性可明显改善。   

3) 另外多元醇代谢的亢进引起PKC活化,糖化终末产物增加,蛋白质机能改变,细胞内运输障碍,引发细胞凋亡等,引起糖尿病神经功能障碍。   

多年来,医学界一直致力于对糖尿病的研究。这是因为一旦患上“糖尿病”,人体的麻烦随其而至, 因为免疫功能减弱,容易感染由感冒、肺炎、肺结核所引起的各种感染疾病,而且不易治愈。并且选择性地破坏细胞,吞噬细胞。抗癌细胞的防御机能会大大减弱, 至使癌细胞活跃、聚集。 难怪有这样的说法,一旦得了“糖尿病”,寿命减去十多年。因此许多人对糖尿病谈之而色变,千方百计的治疗。

分类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Type I diabetes)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 (pancreatic beta cells)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人体胰腺中的胰岛素合成细胞(b细胞)被破坏就会引发型糖尿病。尽管此类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患者,但是它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并且此类糖尿病的患病率约占总糖尿病病例的10%。   儿童糖尿病也 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 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 来就诊。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   由于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 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少见。其他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一般于应激 消失后2周可以恢复,或于分娩后随访中判明。

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2型糖尿病因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 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4)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妊娠型糖尿病病因
  
1)激素异常:妊娠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2)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3)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其他
  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异常;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

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选择性破坏所致。淋巴因子和自由基亦招致CIM4 T淋巴细胞趋向损害部位并活化之,同时巨噬细胞亦提呈病毒抗原或受损B细胞的自身抗原予CD4 淋巴细胞,活化的CD4 细胞进一步活化B淋巴细胞产生抗病毒抗体和抗B细胞的自身抗体,促进B细胞的破坏。   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及其病程中,体内可检测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和胰岛素瘤相关蛋白抗体等。   2型糖尿病   大量研究已显示,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和糖尿病血管病变。由此可见,氧化应激不仅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也构成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与糖尿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 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导致ROS大量生成和 氧化应激,也激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与恶化。体外研究显示,ROS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激活 的级联反应。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和氧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氧化应激成为糖尿病发病的核心

  β细胞也 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β 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对ROS较为敏感。ROS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β细胞功能。β细胞 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2004年Ceriello教授提出共同土壤学说,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IR)、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2004年是学说,2009年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编辑本段病理生理  (一)胰岛病理   Ⅰ型与Ⅱ型中病理变化不同。Ⅰ型中大多呈胰岛炎。胰岛数量和β细胞数大减,提示绝对性胰岛素缺 乏。Ⅱ型中尤其是肥胖者早期胰小岛大于正常,β细胞多于正常;呈特殊染色,切片示β细胞颗粒减少。当糖尿病发生5年以上后, 则胰小岛数、大小及β细胞数均见减少,直至死亡后解剖见几种典型变化。据Warren等分析811例各种年龄糖尿病人胰岛病理结果如下:正常33%,透明 变性41%,纤维化23%,水肿变性4%及淋巴细胞浸润1%。   胰小岛透明变性者其组织化学呈透明物质染伊红色,分布于β细胞内,为一种糖蛋白。于电镜下其亚微结构性质与淀粉样沉淀物全等,故称为胰岛淀粉样变,可能即为胰淀素。此种病变较多见于40岁以上的Ⅱ型病者及得病10年以上者。   纤维化者不论Ⅰ型Ⅱ型糖尿病者均可呈胰岛纤维化,尤以老年人为多见。在幼年型病者中提示系胰小岛炎后果,终于胰岛完全纤维化,β细胞常<10%。在Ⅱ型病例中胰岛纤维化常伴胰腺泡纤维化与胰内血管硬化。   (二)血管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见于半数以上病人,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主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常引起心、脑、肾严重并发症而致死。周围动脉尤其是下肢足背动脉等硬化可引起坏疽。   2、微血管 包括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从光镜及电镜下发现糖尿病中微血管病变的特征为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正常基膜厚约80~250nm,糖尿病人基膜增厚可达500~800nm。基膜中有糖类沉积,其中主要为羟赖氨酸相应按比例减少,提示赖氨酸被羟化而成羟赖氨酸,此种微血管病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为并发许多脏器病变的病理基础。分布非常广泛,尤以肾小球、眼底、神经、心肌、肌肉等的微血管为主,引起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及心肌等肌肉病变,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基膜增厚的发病机理有两学说:    代谢紊乱学说:从最近研究生化测定,已知此基膜增厚系由于糖蛋白沉积,最明确者为肾小球基膜,也见于肾小球系膜中。肾小球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 系膜细胞都能合成此基膜中的物质,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在肾小球硬化症中的肾小球基膜(GBM)内带负电荷的HS-PG含量明显降低,在冠 状动脉中也有类似改变。ECM或GBM中HS-PG的降低导致GBM的负电荷降低,白蛋白易于自GBM漏出,动脉也易于发生硬化。因而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是 糖尿病肾病的而且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与高血糖症和生长素旺盛,促使糖化蛋白合成增强,分解减慢有密切关系。   遗传学说: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可见于糖尿病前期,但此时代谢紊乱尚不明显,故认为由于遗传因素所 致。基膜或ECM主要功能为:保持结构完整和抗增殖作用。基膜增厚时,交链度发生改变,加以负电荷降低,通透性增高,小分子蛋白漏出形成微量白蛋白尿,以 致蛋白尿和晚期肾脏病变 。并可发生眼底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硬化症。    (三)肾脏: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者占25%~44%,可分结节型、弥漫型及渗出型3种。尤以Ⅰ型糖尿病中为常见,此 外,肾盂肾炎及肾小动脉硬化亦常见,坏死性肾乳突炎罕见。死于糖尿病昏迷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肾小管坏死。    (四)肝脏:常肿大,有脂肪浸润、水肿变性及糖原减少,脂肪肝常见。    (五)心脏:除心壁内外冠状动脉及其壁内分支呈广泛动脉粥样硬化伴心肌梗死等病变外,心肌病变亦已肯定,有尸检及多种动物模型(包括BB鼠糖尿病)等许多佐证。心肌细胞内肌丝明显减少,电镜下可见大量肌原纤维蛋白丧失,严重时心肌纤维出现灶性坏死。心肌细胞内有许多脂滴和糖原颗粒沉积。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基质空化,心肌细胞膜破裂,并可见髓质小体、脂褐素颗粒等形成。闰盘粘合膜细胞间隙增大,BB 鼠中糖尿病超过16周者才出现微血管病变,基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内有PAS染色阳性的 糖蛋白及玻璃样物沉积。血管周呈心肌间质纤维化。    (六)神经系统:全身神经均可累及。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呈鞘膜水肿、变性、断裂而脱落; 轴突变性、纤维化、运动终板肿胀等。植物神经呈染色质溶解,胞浆空泡变性及核坏死,胆碱酯酶活力减少或缺乏,组织切片示植物神经呈念珠状或梭状断裂,空泡变性等。脊髓及其神经根呈萎缩及橡皮样变,髓鞘膜变薄,轴突变薄,重度胶质纤维化伴空泡变性,前角细胞萎缩而代之以脂肪组织。糖尿病昏迷死亡者脑水肿常见,神经节细胞多水肿变性。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基本症状   糖尿病基本症状为三多一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
糖尿病环境因素

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 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 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早期症状   1.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   2.饥饿和多食: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   3.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一经发现就要去医院检查,不得拖延。   高危人群
糖尿病知识
[1]
  哪些人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在100—125 mg/dL之间)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糖耐量餐后2小时血糖在140—200 mg/dL之间);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   3、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不仅易患糖尿病,而且常常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   4、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   5、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6、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人;   7、年龄≥45岁者,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   8、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9、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至少每年2次查胰岛功能(C肽释放试验),早诊早治。编辑本段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跟过去相比有两个方面的进步:   1.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2.弱化了症状指标,更多人纳入糖尿病范畴,得到早期诊治。   中国也将采用上述标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推荐诊断标准(即将废除)   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单位:mmol/l)   诊断条件静脉(全血)毛细血管静脉(血浆)糖尿病空腹 ≥ 6.1 ≥ 6.1 ≥ 7.0 服糖后2h  ≥10.0 ≥11.1 ≥11.1糖耐量受损空腹< 6.1  < 6.1 < 7.0 服糖后2h 6.7~10.07.8~11.17.8~11.1空腹血糖受损 空腹5.6~ 6.1 5.6~ 6.1 6.1~ 7.0  服糖后2h < 6.7 < 7.8 < 7.8中医辨证  1、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   ① 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 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 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 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 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 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 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编辑本段疾病治疗原则总则  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 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病情监测  每位病人都应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监测日记,并养成每天记录的良好习惯,血糖自我监测的日记内容包括:   1、测血糖、尿糖或HbAlc的日期、时间。   2、与吃饭的关系,即饭前还是饭后。   3、血糖或尿糖的结果。   4、注射胰岛素或服口服降糖药的时间和种类、剂量。   5、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等。   6、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药物、进食或运动的关系、症状的体验等。   每次去医院看病时应带好你的血糖监测日记,与医生讨论如何调整治疗。营养治疗  1、计算总热量 按 照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者简易公式获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生活习惯等计算总热量。休息 状态成年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kcal,根据体力劳动程度做适当调整,孕妇、乳母、儿童、营养不良者 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酌情增加。肥胖者恢复体重应酌情减少,酌减恢复体重。 日本进口的特殊免疫“八*佰*壹”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胰腺具有双重功能,即分泌消化液和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激素,主要调 节人体的糖代谢。甲壳质通过协调脏器功能促进内分泌,实现对胰腺功能的调节。首先是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大脑皮层的饥饿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然后使胰腺的血 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量,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改善胰腺的功能,活化胰岛细胞,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它可以帮助胰岛β细胞受体功能提高,有修复和恢复胰 岛细胞的功效。一方面促进修复胰岛 β细胞增殖活性,另一方面提高胰岛受体敏感性,达到显著降糖和自主提高胰岛素分泌作用,同时通过参与代谢微循环提高全身多个器官的免疫功能,实现恢复病变 胰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还可使血浆细胞上升,受体细胞上升,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并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   2、营养物质含量  糖类约占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粮、面和一定量杂粮,忌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5%,伴有肾功能不全者,蛋白摄入减量(遵医嘱),脂肪约30%,控制胆固醇摄入量 ,不超过300mg/天。   3、合理分配  每克糖、蛋白质(4kcal),每克脂肪(9kcal),将热量换算成食品后制定食谱,根据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进行安排。早中晚食物量可以按照1:2:2,或 1:1:1分配。   4、随访 以上仅是原则估算,肥胖者在措施适当的前提下,体重不下降应该进一步减少饮食;消瘦的患者如果体重有所增加,其饮食方案也应该调整,避免体重继续增加。体育锻炼   运动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即单位量的胰岛素可以降低更多的血糖)。心、脑系统疾病患者或严重 微血管病变者,根据情况安排运动。因此糖尿病人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强调的是运动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意义。据可续研究最新发现,运 动对于危害生命的大敌——糖尿病,有明显的预防效果。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化学类有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AGI 等; 其中以下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化学类类药:   (1)1型糖尿病人(胰岛素依赖型)。   (2)怀孕妇女。   (3)明显肝、肾功能不良患者。
糖尿病治疗

  (4)服用大量降血糖药仍无法良好控制血糖。   (5)严重之全身或局部感染症。   (6)重大压力情况,如重大手术、严重外伤、长期禁食。   (7)对口服药过敏或不能忍受其副作用患者。   请在专业指导下使用!避免副作用,禁忌症等。胰岛素治疗  适应症:   ①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   ②2 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 HbA1c仍大于 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食物治疗  口蘑冬瓜   材料:冬瓜100g,口蘑20g,葱、姜末、食盐、味精适量,烹调油5g。   做法:   1、将冬瓜去皮,切成3cm见方的片,口蘑以顶刀切片。   2、锅内放油加热,放葱、姜炝锅,放少许清汤、食盐烧开,放入冬瓜、口蘑旺火炒熟,放味精,出锅即可。保健功效:冬瓜是天然利尿消肿剂,对糖尿病人有良好的消肿作用。   生菜包松仁鱼米   材料:生菜150g,玉米25g,松子仁10g,色拉油5g,青鱼150g,豆瓣酱5g,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   1、青鱼改刀成粒状,上浆。起油锅,煸炒松仁、玉米,加入鱼粒,翻炒,加盐和味精后起锅。   2、生菜洗净,吃时用整个生菜叶包炒熟的松仁鱼米及豆瓣酱即可。   保健功效:生菜富含维生素,松仁含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E,鱼米含优质蛋白。   葛根粉粥
多吃山药

  材料:粳米100g,葛根粉30g。   做法:   1、将葛根洗净后,切成片,加清水磨成浆,沉淀后取淀粉,晒干备用。粳米淘净。   2、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煮至米半熟,加葛根粉,再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   保健功效:具有解热、降血脂和降血糖的作用。   生山药知母汁   材料:生山药粉30g,花粉15g,知母15g,生鸡内金粉10g,五味子10g,葛粉10g。   做法:将知母、五味子加水500ml,煎汁300ml,去渣,再将山药粉、葛粉、天花粉、内金粉冷水调糊,趁药液沸滚时倒入搅拌为羹。 保健功效:用于尿频、下肢浮肿、清热降火等。。   雪菜豆腐   材料:豆腐100g,雪菜20g,烹调油5g,食盐、味精适量,葱、姜末少许。   做法:1、将豆腐切成2cm见方的块,用开水烫3分钟,捞出备用。2、将雪菜切成碎丁。3、锅放油加热,放葱、姜炝锅,放入雪菜,煸炒;再放豆腐、盐、少量清汤,旺火收汁,放味精,出锅即可。   保健功效:雪菜具有利尿止泻,祛风散血,消肿止痛的作用,豆腐能够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编辑本段疾病预防  预防糖尿病肾病应注意尿蛋白水平。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肾病,患者的肾脏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拉维沙德汉尼博士和他的同事对印度巴马人部落62名受试者的尿白蛋白样本进行了比较,这些受试者患有Ⅱ型糖尿病但肾功能正常。沙德汉尼对他们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10年的随访研究。研究人员证实,通过识别蛋白“信号”,可以有效地预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尿蛋白正常值对于判断肾脏损伤程度以及分析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糖尿病肾病早期,不能盲目的悲观,同时修复肾小管功能,从根上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有效的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生活法则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   四、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五、糖类摄入   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运动降糖   1.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注重采取低冲击力的有氧运动。其中最简单也最适合中老年患者的运动项目就是散步。以一位60公斤体重的人来说,散步1小时便可 以消耗掉热量200千卡。散步时,还可搭配其他类型运动,以增添情趣和效果。除散步之外,还可以利用许多机会开展运动。例如下楼时尽量步行,少乘电梯;外 出时不妨提前一两站下车步行;看电视时,也可一面看一面甩手,既享乐又可健身。其他较适合的温和运动还有太极拳、柔软体操、气功等。    2.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太热和太冷的天气运动,要养成每天睡前及运动后检查双脚的习惯,看看足 下有无受伤、破皮或长水泡。外出运动应携带识别卡,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缺血性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时,更应避免慢跑、球 类、跳跃、有氧舞蹈等高冲击力的剧烈运动,以免病情恶化。
运动降糖

3. 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必须要有充分准备,随身携带饮料、食品,以备不时之需;运动时要注意低血糖的防范及足部的保护。为了避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在 空腹或餐前运动,一般在餐后1—2小时运动较佳;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宜避免在胰岛素作用巅峰时段运动;运动前后及运动期间不要喝酒,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 糖;一旦运动期间出现低血糖现象,就应立即停止运动,补充糖分或食物。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当血糖超过250毫克/分升时,运动后血糖反而有增高的 可能,因此要注意节制运动。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切勿单独运动,最好结伴一起运动,以便应付可能发生的低血糖等紧急情况。编辑本段饮食注意注意原则  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5、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6、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7、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   8、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9、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10、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食物选择  主食   标准米饭 标准米100克,清水约200克,把米淘干净,放入小盆中,加水。上屉旺火蒸约30分钟即可。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324千卡,蛋白质8克,脂肪1.5 克,碳水化合物69.5克。100克生米,蒸熟后约重285克,而且蒸米饭可以比捞米饭和焖饭可以少损失营养成分。   大麦米粥 大麦米100克,清水800克,红豆20克,将大麦米、红豆洗净,用水稍泡一下。将米和豆放入锅中,加水,旺火煮开后,改文火,约2小时即可。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401千卡,蛋白质12克,脂肪5克,碳水化合物77克。
饮食膳食法则

小米饭 小米100克,清水200克,小米择去沙子,洗净,加水上锅焖约40分即可。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362千卡,蛋白质10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16克。   玉米渣粥 玉米渣100克,清水800克,薏米20克。将薏米洗净,淘干,将玉米渣放入锅中加水,上火煮开,加入薏米,小火煮约2小时,待粥粘稠即可。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431千卡,蛋白质12克,脂肪3.5克,碳水化合物88克。   牛肉面 标准面粉100克,瘦牛肉50克,酱油10克,料酒5克,小白菜250克,葱5克,花椒3粒,盐3克,清水适量。   (1)牛肉洗净,切成小块。用酱油、盐、花椒、料酒浸泡约1小时,放入锅中煮沸后,改小火炖熟即成。(2)小白菜、葱洗净,小白菜切成寸段,葱切成葱花。   (3)将白面用清水洗好,擀好切成面条。(4)烧一锅青水,水开后,先烫小白菜,并捞出沥干。在将面条下入锅煮熟,捞出盛在碗里撒上葱花小白菜浇上一牛肉及牛肉汤即成。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472千卡,蛋白质22克,脂肪8克,碳水化合物78克。   荞麦鸡丝面汤 荞麦面100克,鸡肉50克,大料一粒,花椒3粒,姜3克,葱3克,
降糖食材

香油3克,酱油5克,盐5克,干虾仁5克,菠菜100克,醋3克,清水适量,花生油7克。   (1)用水调面,合成面团,不能过软,把面擀成薄片,若粘,可多撒干面粉。折成两叠,用刀切成面条。(2)将鸡肉洗净,放入清水中煮开,除去浮沫,加入葱、姜、大料,煮约1小时至熟。(3)干虾仁用温水泡开。   (4)炒勺放油,旺火烧热后,先煸炒干虾仁,并放入盐及花椒,捞出花椒后,即放入清水。煮开下面和菠菜、酱油等。待面条熟了即浇上香油和醋,并将鸡肉切成丝摆在面上即可食用。   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539千卡,蛋白质25克,脂肪15克,碳水化合物76克。面富于弹性,口感津津有味,汤汁浓稠鲜美。   降糖食物   1.苦瓜 苦瓜味极苦,性寒,有清热解暑、清肝明目、解毒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苦瓜含苦瓜甙、5—羟色胺、谷氨酸、丙氨酸及维生素B1等成分。苦瓜的粗提取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能降低血糖,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2.洋葱 味甘、辛,性微温,与葱、蒜性味相近,具有健胃、增进食欲、行气宽中的功效,与大蒜一起食用有降糖效果。经常食用洋葱,既可充饥,又能降糖治病。
洋葱

3.麦麸 味甘,性平、偏凉,除充饥、补充营养外,尚可养心安神。麸小麦可益气、除热、止汗;麦麸调中、清热、止虚汗,可根据病情所需而选用。用麦麸、面粉按6:4的比例,拌和鸡蛋,做成糕饼,可作为糖尿病病人正餐或加餐食品。   4.魔芋 魔芋是一种低热能、高纤维素食物。因其分子量大,粘性高,在肠道内排 泄缓慢,能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升高。魔芋中所含的葡萄甘露聚糖对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较好的效果。又因为它吸水性强,含热能低,既能增 加饱腹感,减轻饥饿感,又能减轻体重,所以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5.猪胰 性平,焙干研成粉末,长期服用对降血糖和维持血糖稳定有明显疗效。   6.南瓜
南瓜降糖

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的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南瓜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7.紫菜 紫菜含有丰富的紫菜多糖、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其中的紫菜多糖能显著降低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于饭前食用紫菜,以降低血糖。   8.黑木耳 含木耳多糖、维生素、蛋白质、胡萝卜素和钾、钠、钙、铁等矿物质, 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动物实验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黑木耳可炒菜或炖汤,也可作配料。 除了上述食物之外,还有很多食物有降血糖的作用。比如:胡萝卜、大蒜、山药等都对降血糖有很大作用。   9.西葫芦 促进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   10.豆芽   控制餐后血糖上升。   11.桑叶茶:降血糖,预防糖尿病。桑叶除了能保护胰腺,促进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还能改善高血压,减少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桑叶茶最好在饭前饮用,能抑制饭后血糖升高。[2]   低糖低热量素菜谱   烩酸菠菜    主料:菠菜250克。佐料:酱油5克,醋5克,盐4克,香油5克,味精1克,团粉10克。制作方法:将菠菜洗净,切成寸段。锅内放肉汤煮开,加入菠菜、盐和味精,并把团粉用酱油、醋调匀放入汤中,开锅即熟。进食前淋上香油。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130千卡,蛋白质6克,脂肪6克,碳水化合物13克。特点:酸滑利口,有宽肠润燥的作用。   口蘑烧白菜    主料:口蘑5克、白菜250克。佐料:酱油10克,盐4克,植物油10 克,白糖2克。制作方法:温水浸泡口蘑,去蒂洗净,留用第一次浸泡的水。白菜洗净,切成寸段。油锅熬热后,下白菜煸至半熟,再将口蘑、酱油、盐、糖放入, 并加入口蘑汤,盖上锅盖,烧至入味即成。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155千卡,蛋白质克,脂肪10.5克,碳水化合物10克。
绿色蔬菜

素烧冬瓜    主料:植物油9克,盐5克,香菜5克。制作方法:冬瓜去皮切成长方块。将香菜洗净切成小段。油锅 烧热后,下冬瓜煸炒,待半熟,稍加水,盖上锅盖烧开,加香菜和盐即成。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109千卡,蛋白质1克,脂肪9克,碳水化合物6克。特点:清 素适口,有消脂利水的作用。   素炒小萝卜    主料:小萝卜200 克。佐料:香菜、青蒜各10克,植物油9克,酱油10克,盐5克,葱、姜各2克。制作方法:将萝卜洗净,切成滚刀块。油锅烧热后,放入萝卜煸炒几下,放入 各种佐料,加少量温水,盖上锅盖烧热。起锅时撒上香菜和青蒜。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130千卡,蛋白质2克,脂肪10克,碳水化合物8克。   虾仁炒油菜    主料:鲜虾仁50克,油菜200克。佐料:植物油9克,团粉、酱油和盐各5克,,料酒3克,葱、 姜少许。制作方法:虾仁洗好,用料酒、酱油和团粉拌匀,油菜洗净切成寸段,油烧热后先下虾仁煸炒几下起出,再煸炒油菜至半熟,加入其它佐料,倒入虾仁,旺 火快炒即可起锅。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182千卡,蛋白质16克,脂肪10克,碳水化合物7克。   牛肉丸子汆冬瓜   主料:牛肉末100克,冬瓜250克。佐料:酱油、香油、盐各5克,葱、姜少许。制作方法:牛肉末用葱、姜、酱油调匀。水煮开,将牛肉末挤成丸子放入锅中,随即放冬瓜和盐,煮至熟透,浇上香油即成。成品的营养成分:热量198千卡,蛋白质21克,脂肪10克,碳水化合物6克。饮食禁忌  1、不适宜吃精粮;动物内脏、蟹黄、鱼卵、鸡皮、猪皮、猪肠;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甘蔗、水果、土豆、芋头、 甘薯、藕、淀粉、荸荠等。火腿香肠要少吃.。[3]   2、烹饪方式最好是清炖、水煮,凉拌等,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3、忌辛辣;戒烟限酒。   4、忌咸食。饮食建议  1、菜肴少油少盐 糖尿病人应选少油少盐的清淡食品,菜肴烹调多用蒸、煮、凉拌、涮、炖、卤等方式。烹调宜用植物油,尽量减少赴宴。在赴宴时也要尽量按照平时在家吃饭时的量和食物间的搭配来选择饭菜。    2、“多吃肉、少吃饭”并不科学 有人认为肉是蛋白质,饭才是糖,因此,多吃肉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其实不然,肉到体内也能转变成糖和提供脂肪。糖尿病患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小于200毫克,要限制动物性脂肪及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脂肪摄入,少吃油煎、炸食物及猪、鸡、鸭、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3、进餐定时定量 注意进食规律,一日至少进食三餐,而且要定时、定量,两餐之间要间隔4-5小时。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或易出现低血糖的病人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可从三次正餐中拿出一部分食品留做加餐用,这是防止低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   4、无糖糕点也要控制 虽然无糖糕点不含蔗糖,但糕点是淀粉做的,同样会产生热量,故不能随便多吃。    5、多食用粗粮 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55%-60%左 右。日常饮食中,糖尿病患者宜多选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粗粮,尤其富含高纤维的蔬菜、豆类、全谷物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单糖类的摄入要严格限制,如蔗 糖、麦芽糖、葡萄糖等以及含这些糖类较多的食品。为了改善口味,糖尿病病人宜选用不产生热量的甜味剂,如木糖醇。编辑本段并发症
糖尿病

  并发疾病   1. 心血管病变:除严格控制糖尿病且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外,应及早处理各种心血管问题。高血压颇常见,采用药物时应注意有否影响糖、脂肪、钾、钙、 钠等代谢,如失钾性利尿剂(噻嗪类)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少钾和钙离子进入β细胞而抑制胰岛素释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钾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钾减少,在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者易发生血钾过高而影响心功能,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不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症症状、提高血甘油三酯、降低HDL2-ch,非选择性者还可延迟低血 糖症恢复。   不少降压药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阳瘘,以免发生低血糖症时再诱发心肌梗塞,但酮症也可诱发上 述心脑肾并发症,必须注意。近年来还发现糖尿病性心肌病在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发生前仅有T波低平倒置,应及早严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应用辅酶Q10 和第二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1-肉碱可改善心肌功能,也可试用。    2. 肾脏病变:及早控制糖尿病,早期病变可以逆转。对于肾脏病变早期阶段,微量白蛋白尿期,不论有无高血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第一代或第二代药物均可使尿白蛋白排泄量减少,根据血压,卡托普利(captopril)12.5~25mg,2~3次/d或依那普利(enalapril )5mg,1~2次/d不等。除尿白蛋白外,尿转铁蛋白和尿内皮素排泄量均有明显降低,这主要由于ACEI对 肾小单位的循环有独特的作用,扩张出球小动脉甚于入球小动脉,以致减低小球内压力,减少蛋白滤出 。    3. 神经病变:早期控制糖尿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可逆转恢复正常,但感觉神经疗效较差。以往试用维生素B族,B12、B6、B1、B2、NAA等疗效可疑。有神经痛者可试 用卡马西平( carbamazepine,tegratol)每片0.2g,3次/d,可暂时止痛。也可用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每晚30 ~50mg可有效,氟奋乃静(fluphenazine)0.5~2.0mg,2~3次/d,可与阿米替林合用。近年来还试用肌醇片,2g/d 分2次口服,或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dosereductaseinhibitor)索比尼尔(sorbinil),托瑞司他 (tolrestat),statil等,或用甲基维生素B12(methylcobalamine)治疗取得疗效,后二者尚在研究中。    4. 视网膜病变:基本治疗为及早控制糖尿病。如有病变应及时就医,且不可拖延,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5. 足溃疡:俗称“糖尿病足”,主要由下肢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加以局部受压甚而损伤所致。与其他慢性并发症一样预防重于治疗。患者要注意保护双足,每日以50~60℃温水洗脚,用软毛巾吸干趾缝间水份,防止发生嵌甲,如有胼胝及时处理以免局部受压,损伤,继发感染。袜子要软而无破损或补钉,鞋子要宽松,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有无尖硬的异物等。也可采用特制鞋垫使局部突出部位减少受压。   甲亢引起糖尿病   (1)甲亢引起糖尿病:甲状腺激 素可以拮抗胰岛素的作用。甲亢时超生理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拮抗胰岛素的作用更强,并且可以促进肠葡萄糖的吸收及促进糖原异生,因此引起血糖增高,导致糖尿 病。这种糖尿病是由于甲亢引起,故可称为继生性糖尿病。甲亢引起的糖尿病在甲亢病情控制后,不予降血糖药物治疗,血糖即可完全恢复正常。   (2)甲亢和糖尿病并存:甲亢和糖尿病都和家族性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这两种病的基因缺陷往往发 生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因此可能会连锁在一起遗传给后代。在临床上,两种病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的病例并不少见。这种糖尿病属于原发性,不是继发于甲亢。 在甲亢病情控制后,糖尿病依然存在,不予隆血糖药物治疗,血糖不能降至正常。但是,甲亢可以加重糖尿病,使血糖进一步增高,故控制甲亢对减轻糖尿病也很重 要。编辑本段疾控信息疾病混淆  糖尿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非葡萄糖尿   如乳糖尿见于哺乳或孕妇及幼婴。果糖及戊糖尿偶见于进食大量水果后,为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患。发现糖尿阳性时,应联系临床情况分析判断,不宜立即肯定为糖尿病,鉴别方法有生化及发酵试验等。   2.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   ⑴饥饿性糖尿:当饥饿相当时日后忽进大量糖类食物,胰岛素分泌一时不能适应,可产生糖尿及葡萄糖耐量减低,鉴别时注意分析病情,注意饮食史、进食总量,空腹血糖常正常甚可偏低,必要时可给糖类每日250g以上3日后重复糖耐量试验。   ⑵食后糖尿: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血糖浓度升高暂时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但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⑶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血糖虽正常而有糖尿, 见于少数妊娠妇女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时,必须进行产后随访,以资鉴别。肾炎、肾病等也可因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损伤而发生肾性糖尿,应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鉴 别。真正的肾性糖尿如范可尼(Fanconi)综合征为肾小管酶系缺陷,颇罕见。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完全正常,还可进行肾糖阈测定,肾小管最大葡萄糖吸 收率测定等以资鉴别。   ⑷神经性糖尿:见于脑溢血、脑瘤、颅内骨折、窒息、麻醉时,有时血糖呈暂时性过高伴糖尿,可于病情随访中加以鉴别。认识误区  误区1:糖尿病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事实上,糖尿病最终致人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乳腺癌和艾滋病。   误区2:吃糖太多引发糖尿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   误区3:肥胖引发糖尿病。体重指数(BMI)超过25只是引发糖尿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之一。有很多体重超重的人身体完全健康,一些体重正常的人却得了糖尿病。   误区4: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饮食要异于常人。其实,不论健康人还是糖友,都需要健康的饮食,即选择低脂、营养全面、热量适中的食品。   误区5:一诊断糖尿病就要打胰岛素。1型糖友的确需要这样治疗,大部分2型糖友只需通过合理饮食、规律的锻炼和口服药就能控制。   误区6:只有成人才会得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以1型居多。如今,他们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也增加了。预防措施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少看电视、多参加体育运动、少吃垃圾食品等。防治误区  消瘦型患者不宜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还有调脂和降低体重的作用,因而目前将二甲双胍列为肥胖的Ⅱ 型糖尿病病人的首选药物。但是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则不宜服用二甲双胍,因为二甲双胍抑制食欲,降低体重,会越吃越瘦。我们要清楚,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需 要节制饮食,瘦的糖尿病病人甚至还要增加饮食的量,瘦导致的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有时比胖还可怕。我们在临床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病人,原来是个肥胖的糖尿 病人,服用二甲双胍使体重减得很明显,已经变成消瘦了,还在服用。这就需要调整药物了。   患者易犯错误   第一,不控制饮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以帮助其恢复功能。不控制饮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药来抵消,好比“鞭打病马”,是错误并且危险的。   第二,根据自觉症状服药。血糖非常高,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不少患者因无明显不适,随意调节降糖药用量,导致血糖控制不力。   第三,不定期复诊。有的患者不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不注意观察影响自己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不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而是人云亦云,跟风吃,这是我国糖尿病患者较一些发达国家的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的主要原因。   第四,用胰岛素的时候不接受胰岛素治疗。   第五,对口服降糖药的特点不了解。如一些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因此不能急于换药。并且,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剂量,不要早下结论。   第六,觉得价格高的药就是好药。不存在哪种药更好的问题,科学的说法是哪一种降糖药更适合。对甲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也有效,甚至可能有害。   第七,一味追求能“去根”的糖尿病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停止现阶段有效治疗,而去寻找“灵丹妙药”。殊不知,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们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经过严格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第八,盲目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损伤肝肾功能。实际上,降糖药剂量只要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副作用仅见于个别患者,且副作用在停药后即消失,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实,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编辑本段急救方法  1、酮症、酮症酸中毒   (1)机理   由于胰岛素不足,细胞可利用的能量减少,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快。酮体是脂肪分解后产生的物质,正常时在血液含量很少,几乎不被测出。当脂肪加快分解,血液中酮体大大增加,就叫做酮症。这时血液就会变成酸性,称作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发生昏迷。   (2)表现   ①易在患各种感染时或突然中止糖尿病治疗时发生。   ②食欲减退、腹痛、恶心、呕吐。   ③嗜睡、意识模糊、呼吸加深加快,呼气如烂苹果味,最后发生昏迷。   ④化验检查:血糖很高,血中出现酮体,血液变成酸性。   (3)治疗   酮症的首选药物为胰岛素。目前认为正确的饮食干预有助于预防和解除酮症。   2、低血糖,低血糖昏迷   (1)机理   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其结果都易使血糖降低。但如果运用不当,使血糖下降过多的话,就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②如果病人因为各种原因食欲不好,或根本未进食,腹泻、呕吐不止,但还按照平时的水平服用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话,不但出现低血糖反应,严重者还可引起低血糖昏迷。   (2)识别低血糖症   ①心慌、冷汗、全身发抖。   ②异常空腹或饥饿感、恶心。   ③嗜睡、昏睡、头痛、精神不集中。   (3)识别低血糖昏迷   ①之前有心慌、冷汗、恶心的感觉,逐渐昏睡,呼之不应。   ②早晨起床时间,怎么也叫不醒,浑身发凉,可见出冷汗,但没有发现明显的生命体征的不正常。   ③有糖尿病史,口服降糖药,近几天进食不正常,或腹泻,呕吐、感冒发烧,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神志恍惚,发展为昏迷。   (4)治疗 预防低血糖最常见的方式是携带糖块。在发生低血糖昏迷时,应立即补充葡萄糖。   3、糖尿病昏迷的三种主因   (1)低血糖昏迷 当血糖低于3毫摩尔/升时称为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会发生昏迷。常见的原因有:胰岛素用量过大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而进食少;运动量增加了,但没有相应增加食量。   (2).酮症酸中毒昏迷 原因有:1.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停用或减量过快,或病情加重;2.各种急慢性感染;3.应激状态,如外伤、手术、分娩、妊娠、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亢进等;4.饮食失调,进食过多或过少,饮酒过度等。   (3)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这种昏迷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病人。以严重脱水、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和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edited by francis on 10/24/2012
0 固定链接
|

论坛首页 » 医疗健康 »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