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今日谈
»
信仰的力量也许就在于它不科学:不可证伪的心理学意义
今日谈
|
11/29/2015
Francis Yin Administrator Posts: 2761
|
信仰的力量也许就在于它不科学:不可证伪的心理学意义 2015-11-30赵昱鲲 当前,中国社会早己经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在很多热点问题上,中国人的看法开始千差万别,莫衷一是。但我们经常会发现:无论是针对日常生活中如“转基因”、“全球变暖”、“动物保护”、“阴谋论”等方面的讨论,还是针对抽象问题如“宗教信仰”、“民主政治”、“天赋人权”、“普世价值”等方面的争论,大家有时候根本不是在一个频道上对话。那些信仰坚定或观念执着的人,根本不受任何“事实”、“证据”、“科学”或“逻辑”的影响。您举出的科学依据再多,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甚至还会强化他们的信念!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先试图否认您所举出的科学依据的可靠性。如果实在无法否认,那他们就会声称:这个问题与科学无关;这是一个道德问题,或者是立场问题,或者是政治问题。有时甚至会直接攻击您的人品、稳私、道德等方面的弱点,完全超乎所讨论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会强调自己观点和立场的道德性、政治性、立场性呢?心理学家认为,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们反映的都是人们的信仰,而信仰是无法证伪的。自从卡尔·波普(Karl R• Popper)提出科学必须可以证伪以来,科学界已经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之一。而令科学家们怎么也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明显与事实不符的信念,怎么还是会有人信?即使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为什么总还是有人执迷不悟? 研究发现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们(Friesen,J. P.,Campbell,T. H.,& Kay,A. C.,2015)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可证伪性”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换句话说,恰恰是信念的不科学反而使得信仰无往不胜,永远正确。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政治信仰,都有一样的表现。研究者曾经让同性恋婚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分别读两段材料,这两段材料里的其他内容都相同,只是其中一段的数据支持同性恋婚姻,而另一段的描述不利于同性恋婚姻。结果,无论是支持方还是反对方,双方的表现都完全一样:读到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数据,就倾向于说同性恋婚姻问题是个要依照事实数据来判断的问题;而读到不利于自己观点的数据,则会说同性恋婚姻兹事体大,怎么能光从事实数据来判断呢,那是个人权(或者家庭纯洁性)议题啊!——但事实是,人权和纯洁都是无从证伪的呀。 研究者是如何证明这一假设的呢? 研究者让信仰上帝的人读一段关于上帝和科学证据的材料,但在材料中加入了一点小把戏: 其中一半的人读到的信息表明——科学似乎会威胁到上帝的存在: “在万众期待中,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也就是俗的‘上帝粒子’。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物理学家借此研究宇宙的结构。‘这是人类理解自然的一个里程碑,’”LHC主任罗尔夫·豪雅(Rolf Heuer)博士说。 “一些科学家认为,该实验提供了一个对宇宙起源的自然主义解答。以前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宗教解释或上帝行为来回答。亚利桑那大学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M. Krauss)博士写道:‘希格斯玻色子实际上或许应该被称为“无上帝粒子”…… [它]无处不在,基本造成了恒星、行星和人类。现代物理学说了很多年:我们宇宙的许多特征可能是物理规律与宇宙“诞生”时的初始条件所造成的偶然结果……我们周围的一切可以自然出现,不需要诉诸那些超自然的把戏。’” 一个虔信上帝的人在读到这段话后,他会怎么说? 如果您认为这会让他们认为上帝经不住科学检验,那您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们更可能会说:“哦,我信仰上帝,本来就不是因为科学证据。我信仰上帝,是因为只有上帝才能给我们道德的指引。” 而另一半信仰上帝的人读到的信息却截然不同: “科学家们已经花了近50年时间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它是物质标准模型所预测存在的最后一个未被发现的粒子。它非常重要,被认为是提供了所有其它粒子的质量,因此有人戏称其为‘上帝粒子’。一位基督徒科学家——拉瑞·瓦地曼(Larry Vardiman)博士写道:科学家们获得了观赏上帝杰作的‘最佳座位’”。 这一组材料暗示科学只是在证明了上帝的伟大。因此,虔信上帝的人读后就没有必要那么排斥“科学”,而必须强调“道德”、“来世”、“意义”等模糊理由了。 更有意思的是,对上帝信仰较浅的人表现完全相反。他们在读了第一组科学似乎会威胁到上帝存在的材料后,更倾向于贬低“道德”等模糊理由的重要性;而在读了第二组暗示科学只是在证明上帝伟大的材料后,才会觉得这些模糊理由比较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在人们选择相信某种信仰时,无论是宗教、政治乃至某种生活方式,科学准确往往只是其中一类动机,人们很可能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动机做出那些选择,比如道德(上帝才能让人真正敬畏道德)、传统(我家一直信仰宗教)、意义(没有上帝,人生就没有了意义)、合群(我所有的朋友都是民主党)、解释(只有宗教才能彻底解释清楚这个世界)、恐惧管理(我死后去哪里?)、疗伤(上帝对我充满善意,他的安排一定自有道理)、价值感(我这辈子没有白活)、目标感(我知道我要做什么)等等。 相对于这些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是否准确、是否能被证伪,真的就只能起点锦上添花的作用了。如果科学站在我们这边,那很好,我们果然是正确的;但如果科学不站在我们这边,那也没关系,我们的信条本来就不需要科学来凑热闹。 研究者的另外两个实验也证实了:如果信徒发现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不可证伪的话,他们只会更加坚信自己的信仰;相反,如果一个政治立场偏激的人发现自己对对手的批评居然可以用数据来验证时,他的立场就会软下来。只是这些效应对于信仰程度不深的人来说不怎么明显。所以,不可证伪性其实是虔信者的催化剂,自己的信仰越是无法用事实来验证,越是要诉诸于模糊、神秘的因素,他就愈加深信不疑。 研究者甚至猜想:为什么在现存的各种信仰里,最重要的信条都是不可证伪的?这可能是因为在长期的信仰“竞争”中,不可证伪信条的生命力最强大——攻可加深信仰,退可抵御相反事实。因此,在长期的文化选择中进化成为信仰体系中的支柱信条。 由此可见,在辩论时,我们这些科学家总是试图用科学事实去说服对方,实际上效果未必会好。一旦辩论或者说服不成功,反而会误以为是自己没有把科学知识传达清楚、数据说服力还不够强大;但其实更可能是因为我们南辕北辙,压根就把力气使错了方向。假如人们是出于合群、恐惧、疗伤、价值等心理原因而选择了这个信念,那您去攻击他的信条与事实不符又有什么用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尝试去考虑: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动机?然后试着去消除他们的恐惧,慰平他们的伤痛,提供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实现价值,才可能是真正恰当的做法。科学家一定要学习心理学,才能真正做好科普工作! 当然,这样的理想交流和沟通可能永远都做不到,毕竟人类的心理需求太复杂、太庞大了。那也没关系,本来这个世界上就不是科学一家的天下,本来这个世界上就存在着各种不可证伪的东西。
而这项研究的宗旨,是为了揭示不可证伪性对于信仰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而不是要鼓吹消灭不可证伪的东西。科学从来无意于取代信仰,也不可能取代信仰。如果每一条道理都可以被证伪,这个世界该是多么无趣,正如假如每一条道理都不能被证伪,这个世界该是多么可怕! 参考文献 Friesen, J. P., Campbell, T. H., & Kay, A. C.(2015). The psychological advantage of unfalsifiability: The appeal of untestabl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ideolo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3), 515. edited by francis on 11/29/2015
|
|
0
• 固定链接
|
|
论坛首页
»
今日谈
»
信仰的力量也许就在于它不科学:不可证伪的心理学意义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