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注册 | 忘记密码   open id
Messages in this topic - RSS

论坛首页 » 今日谈 » 普京大帝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今日谈
|
12/19/2014

quyongmail
quyongmail
Administrator
Posts: 13134


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俄央行大幅加息,卢布暴跌,西方制裁接踵而至……一片惨淡中,俄罗斯总统普京被推到风口浪尖。当地时间12月18日中午12点普京召开年度记者会,这是他的第10次大型年度记者招待会。对媒体提问的话题和交谈时间都不设限制,这位“硬汉总统”显然准备好了接受各国媒体的“考问”。

《现代快报》12月19日以“普京:和中国签天然气合同 即便打折也赚钱了”为题报道了普京的记者会。并且高度总结了普京的讲话,包括
最自信回答:我不认为现在是危机!
最任性回答:外部因素只会让我们更努力!
措辞最激烈回答:基辅有一大批战争贩子!
最针锋相对回答:把得克萨斯给墨西哥,行吗?
最讽刺回答:他们总是把自己看成君主,而他人皆为奴仆!
最幽默回答:他们想让熊安静地吃蜂蜜,然后锁起来!
最坦诚回答:一定程度上,俄罗斯也对紧张态势有责任!
最强硬反问:究竟是谁挑衅谁?
最大胆玩笑:告诉我有谁要政变?
最淡定回答:我不在意支持率!
最傲娇回答:别担心,我的生活充满爱!
最无辜“躺枪”:听说可口可乐对人体不好!


谈到中国,普京轻松表示,如果没有和中国签订的天然气合同,俄罗斯无法解决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天然气使用问题。普京说,中国和俄罗斯双方均决定为对方提供一定优惠,最终签订了合同。这一合同对俄罗斯来说是盈利的,即便打折也赚钱了。


“普京:和中国签天然气合同 即便打折也赚钱了”显然勾起了更多中国人的幸福记忆。今年5月21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见证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上海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结束始于2004年的中俄天然气谈判“马拉松”。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


俄气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当时透露,合同总价值为4000亿美元,是俄气公司历史上的最大一单,“没有和任何公司签过这么大的单子”。中俄东线天然气供应协议的谈判已持续十年之久,最后的分歧一直在于:价格。俄罗斯对欧洲出口的天然气价格是380美元每千立方米。俄罗斯方面表示,因为远东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管道运输成本较高,所以对向中国供气的价格期望高于对欧洲出口价格。


由于天然气合约价格是商业秘密,因此没有对外公开。据说俄罗斯最后提出的价格是388美元/千立方米,而中方的建议是380美元/千立方米,最终价格可能居于两者之间。但中国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口天然气均价则在200美元左右。难怪普京会说“和中国签天然气合同 即便打折也赚钱了!”


普京现在的底气从何而来?现在看来,显然是从中国而来。官方媒体《环球时报》长期以来力挺俄罗斯,近日更是接连发表文章,为俄罗斯和普京摇旗呐喊,《环球时报:卢布贬值对俄罗斯老百姓影响不大》、《环球时报:远东如何成“俄罗斯的深圳”》、《环球时报:中国不希望俄罗斯倒下,这谁都知道》、《环球时报:中国该不该“救”俄罗斯》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借《环球时报》版面明确提出:无论从政治上、道义上,还是战略上、经济上,在俄罗斯需要时,中国都应伸出援手,相互给力借力。具体应坚持互利互惠和互利共赢的原则,除双边层面外,还可利用金砖、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通过贷款、大项目合作、参与俄方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等多种方式。


《环球时报》为普京在中国招徕了许多粉丝,尽管普京或许并不知道中国粉丝的存在,但在中国粉丝看来,普京就是英雄,是对抗西方世界的共主。普京是受西方欺压的世界中少数头脑清醒又有本钱又有意愿与西方对抗的超人。如果让中国粉丝有机会参加选举,选票也只会投给普京。


《环球时报》并没有告诫中国粉丝,普京“同志”其实与那些在苏联垮台过程中偷盗国家资产人民血汗而崛起的寡头有着亲密关系——普京既不是穷人的代表,也不信仰卡尔马克思——而只是寡头资本家的代言人或利益共同体!


俄罗斯媒体精心塑造的普京,既有文才、又有武功;既爱护动物、又亲近自然;满身肌肉,不吝赤膊奉献给全世界的女性;双手扛枪,不惧美国射来的无数中伤。深受俄罗斯人民爱戴;为了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不惜顶着流言蜚语——总统——总理——总统——总理,干了一届又一届……如果有需要,普京会象查韦斯那样为祖国服务到死;宪法可修,法律可改,只有普京的地位不能变……
edited by francis on 12/29/2014
0 固定链接
|

论坛首页 » 今日谈 » 普京大帝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