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注册 | 忘记密码   open id
Messages in this topic - RSS

论坛首页 » 今日谈 » 感动而又伤感的人生“目送”

今日谈
12/5/2014

quyongmail
quyongmail
Administrator
Posts: 13134


读完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再读《目送》,一样的感动,一样的伤感。感动是因为它关乎父母与子女的爱,伤感是因为那种爱的错位与不对等。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是生命的传承。这两本书,我都是为了孩子而阅读——尽管《目送》里还有关于父母,关于朋友的文章,但对我来说,关于孩子的章节才是这本书的灵魂——我想知道一个母亲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如何和成长的孩子贴心贴肺的交流。或者还有,我想通过其他的孩子审视自我,也判断自己的孩子。

但我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本关于教育教学的专著,它没有理论。作者只是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关注孩子的成长,是家长里短式的叙述,是没有理论构架的叙述,但字里行间却渗透了教育的思考。我喜欢这种自然而不是板着面孔居高临下的表达。教育不是教条,不是所谓的规范,它充满变数,也充满机缘,它存在于生命的点点滴滴。没有一个教育家敢于说出,他的理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有的理论都应该是流动的,它在质疑与否定中趋于完善,而不是相反。所以,我更愿意接近那些带着生命体温的感悟,而不是粗暴的论断。

而且,这是重读,是不止一次地打开。对于真正的阅读者而言,重读意味着思考,意味着反思,而不是浅层的理解。我喜欢重读,它能让我在喧嚣中沉静下来,如面对故人,重新打量眼前的一切,并藉此展开对未来及未知的预设与猜想。再次阅读,我依然认可我最初的观点。有了孩子之后,我才真正理解西方关于寻找父亲的说法。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不是自然的,它具有社会属性。从某种意义说,父亲和母亲是孩子的杰作。只有在孩子面前,所谓的父母才能成立;离开了这个前提,那种社会的、血缘的属性将不复存在。在单位,在某个团体,人们在乎的是你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所以,许多时候,血缘属性对于一个团体的个体而言,不是筹码,而是负数。认清这一点,你会发现,你做了许多,可那一切都和孩子无关。孩子只需要你的陪伴,而不是你所谓的社会价值。

然而,孩子呢,他是否也必须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属性里给自己定位呢?龙应台没有正面回答,她只是跟在孩子的背后,慢慢看着他一点点变化,一点点长大。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只是母亲,她或许有社会尺度的思考,但更多的时候,她没有把这些人为的价值强加给孩子,而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孩子的脚步和身影。在母亲心里,孩子的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他有他的世界,有他的标准,有他的判断。所以,龙应台才会说出这样让所有的父母为之动容的人生感悟——“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互的独立性,对于西方的父母而言,这或许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并坦然地接受这一点,却需要足够的心智。孩子是我们的,但他却不属于我们。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和未来,他们要面对的一切,我们无法代办,只能祝福。这是人生的常态,而不是特例。然而,这不是我们完全抛弃孩子的理由。他长大了,他飞走了,但他依然是你的牵挂,是你的念想。你目送也好,流泪也罢,一个事实是,他早已经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尤其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你必须在场,你必须守在他身边。因为,你必须负责记录他成长的分分秒秒,必须负责唤醒他身上的善良与正义。

孩子不是你的一切,因为,你还有工作,还有朋友,还有追求,还有荣誉,有社会给你的一切。但在他幼年的时候,你却是他的一切,没有了你,孩子的天空将会坍塌。所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有理由多花些时间陪陪你的孩子,听听他的哭泣,看看他的笑脸,和他一起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里体验生活与成长的点点滴滴。退一万步说,你的孩子也是你面对的教育对象,我们不能为了其他而舍弃这一个,这一个对于你来说也许就是唯一的那一个。喜欢《圣经》里牧羊人的故事,牧羊人丢失了一只羊,他是守护一群,还是寻找那一只,上帝给出的答案是寻找迷路那一只。因为,一个大于一群,一个也就是所有。
edited by francis on 12/8/2014
0 固定链接
12/8/2014

Francis Yin
Francis Yin
Administrator
Posts: 2761


孩子是应该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空间,但孩子长大后最好不要离父母太远:我喜欢大家庭的热闹。
0 固定链接

论坛首页 » 今日谈 » 感动而又伤感的人生“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