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6/2014
quyongmail Administrator Posts: 13134
|
提要:对于中国改革来说2014年是更为重要的一年,因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将在这一年里开始实施。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历史的坐标下审视一下中国改革的历程及其弯路,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更多内容请阅读《当务之急》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下面的这个现象,即今天中国的问题,已经很难从单一的角度切入:一些表面看上去是周边安全的问题,其根源却往往不在周边安全本身;另一些表面看是十分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追根溯源后却发现,其真正的根源在于经济模式的失衡;而另外一些看上去似乎是纯经济层面的问题,却关联着社会和政治的方方面面。 内政联着外交,经济联着政治,现实的情绪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又关联着对未来走向的茫然。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现实,也是未来若干年中国必然要面临的挑战。 如果这样说还太抽象,那请允许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去年的某一天,我从广州白云机场坐出租车去广州市中心,近40分钟的时间一路与司机聊天;司机是个凤凰卫视迷,尤其爱看军事节目,所以那天我们一路的话题就是钓鱼岛和南海风云。由于那天我穿了便装,又戴了墨镜,所以司机没有认出我来,但显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耳熟,说我很像每周日晚上主持《寰宇大战略》的那个评论员。 “立体型困惑”所导致的“立体式改革运作”,是过去35年中国改革开放没有遇到过的。过去35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第一,从每一个孤立的领域单独切入,然后逐步拓展、延伸,其间无论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还是从经济到社会的改革,无不如此; 第二,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允许试错、纠错的循环往复。 过去35年,中国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是1979年正式开启改革开放进程; 二是1992年开启市场经济的进程; 三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 这三个里程碑在改革和发展的深度上层层递进,一步步使中国从1978年一个濒临崩溃的经济体,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三个里程碑所折射的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基本上没有摆脱前面提到的两个特点,即从孤立领域切入和“摸着石头过河”。 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里,中国改革始于农村,终于城市,其原因就在于改革进入城市后,未能解决价格“双轨制”所导致的“官倒”,亦即今天腐败的早期源头。 1992年开启市场经济进程后,中国改革遵循的逻辑是: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以政府高度干预之手,强力推进经济发展。这既有1989年以后的无奈,也有浓厚的“东亚模式”的特点。必须承认,这一模式在过去20年里强力推进了中国经济,但也带来了今天无穷无尽的矛盾和问题。若没有过去20年政府之手的强力推动,中国的经济不可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但也恰恰由于过去20年政府之手的过度主导,中国才有如此严重的官员寻租、腐败和国进民退、民营经济萎缩,以及人民幸福指数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可以说,今天中国经济的绝大部分成就都是过去20年里的这一模式带来的;同时,今天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绝大多数问题也是过去20年里的这一模式所导致的。所以,如果说过去20年是中国成就和中国问题的“量变”,那么20年后的今天已到了中国成就和中国问题的“质变”的临界点。 一个逻辑的结论就是:今天的中国,其实已经到了社会和政治转型的临界点,只不过我们今天还不知道如何转型,或还不敢大胆转型而已。 另一个逻辑的结论是: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无论成就还是问题,都不再通过单一领域的切入就能解决,而必须诉诸跨领域的、综合的视野和手段。 另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并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更是使中国摆脱各种羁绊,如虎添翼。“入世”前很多人的种种不安和担心并没有发生;相反,中国“入世”后仅用了五年就在经济总量上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后,又仅用了四年就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然,随着中国在短短几年里“一不小心”成为“世界老二”,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从贸易冲突到能源、领土争端,从意识形态到民间情绪,从历史恩怨到面向未来的茫然,这几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包括日本)的冲突无休无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力逆转所导致的西方世界的心理失衡,以及中国对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成熟思想。 edited by francis on 5/21/2014
|
|
0
• 固定链接
|
|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