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9/2014
大花猫 Posts: 136
|
街道本没有名,叫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名 2014-04-19 蒋庆 成都商报
成|都|那|些|街|道|名|的|由|来|与|传|说
不久前,老百姓经常喊起的“二点五环”正式被政府部门命名为中环路,引起了很多成都人的议论。本来,成都是没有规划过“二点五环”的,这上面的路,比如二仙桥、青羊大道,最初修建时间相差数十年之久。都是因为城市建设,大家修啊修啊的,然后在地图上一看,怎么这些路联起来像一个圆圈圈呢?成都环路本来就多,一、二、三环都齐了,这一圈刚好位于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就被大家喊成了“二点五环”。
从“二点五环”到“中环”,这中间有关街道名字的故事,只是成都众多街道名字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一条街名,就是一个故事,甚至是几个故事,他们承载了生长在这里的居民的感情,也传承了城市的历史。
所以,不要小看你天天经过的街道,他们对城市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2007年已经确认将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经过岁月流传至今的街道名,我们不但要保留一份敬意,更应该多一份了解。
三官堂街 三官堂为道观,亦称“三元宫”。道家以天、地、水府为“三元”,又号“三官”,街以建三官堂得名。至于三元巷则是科举时代,希望出状 元、会元、解元,乃祝愿之意,与神庙无关。
昭忠祠街 昭忠祠是清代专祀内外各战役中死烈的文武官吏的祠堂,经朝廷批准,才能入祠。
惜字宫街 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说:文字是“古圣贤心迹”,所以字纸不可秽用,废弃的字纸,应予焚化,可见敬惜字纸的风气,由来已久。惜字宫是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
帘官公所街 科举时代,各州县学子赴省城考举人,谓之乡试。乡试除了主副考官之外,还有帮助阅卷的同考官。这些同考官是从外地“实缺知县”中,选择资历高、负文名的人,临时调来当差的。到省城时,便招待在帘官公所内。那这些考官为什么称为帘官呢?因为考官进场阅卷以后,便垂帘与外界隔绝,免生弊窦,因而称为“帘官”。帘官公所用现代话说就是接待考官的招待所。
走马街 此街的拐弯处是清都督衙门,城北、城西官员上院的马队在此街停下,官员进见都督后,徒步回来在此上马,因而得名。另一说法是此街民房上塑有泥马二匹,清初一夜,并未下雨,忽走掉一匹,故留此街名。
暑袜街
明代,中上层人士习惯穿羊毛袜,柔韧合脚,温暖舒适。夏天则穿油灯布袜,油灯布又名云绸,质轻细腻,轻巧凉快,加工方便,价格不贵。这条街集中了卖袜子的商店。又因为四川天暖,毛袜袜穿用时间较短,夏袜穿着时间较长,因此,街得名暑袜街。
街道溯源: 赤里街,成都史上第一街
鲁迅有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街巷最初的历史,差不多也是这样的,世上本没有街巷,住的房子多了也就形成了街巷。
2000多年前,成都人不会说,我住哪条街,而是说我住哪个小区。在先秦,住的小区称为里,比如夷里、锦里等等。成都史上第一街则来自《华阳国志》中的一句,“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说的是成都县府办公场所本来在赤里街,后来搬到少城内了,搬到少城哪条街呢?没记录了,或许少城里还没有街吧。
所以,古时候的政府对街的命名兴趣是不大的,他们对城门、寺庙、宫殿这些地名有兴趣,古代关于这些都有美到极致的名字,好听的街道的名字还真没几个。但街巷其实和平民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居住区形成后,无论是生活社交还是商业交易,都需要街道这样一个场所。这些街巷的名字,就被老百姓自己喊出来了。
一条街道的名字,是不是老百姓喊出来的,基本都看得出来。因为这种民间命名都是很形象和朴素的,这条巷子是卖猪的,那就叫猪市巷;那条街上种满了槐树,就叫槐树街。这样的好处是,名字一说,大家都知道这条街的基本特点,比如三洞桥肯定有桥而且在水边,草市街肯定可以买到草料。但这样的名字,只是口口流传,兵荒马乱之后,猪市巷可能再也没人卖猪了,槐树街可能全部种成芙蓉树了,那么新一代的人,可能又重新为街道命名,至于以前这条街的故事,就慢慢被遗忘掉了。
所以,成都虽然城市的历史很长,但要找一条2000多年来名字都没变过的街还真找不到,而且,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成都多次遭到灭顶之灾,连房子都成为废墟,又谈何街道延续呢?成都最近一次被毁发生在明末清初,所以成都现在老的街道布局基础都是清代的,最早的建筑也是清代的,因此今天谈街道,如果是清代之前,都只能是在传说和典籍中寻找。
街道传说: 女娲补天织女织布
这些街名原来都“来自星星”?
今天成都的街道,还是能看到一些古地名的,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这些古地名的街道,大多又与石头有关,比如石笋街、天涯石街、支矶石街等。
大概是以前成都在平原上,难得能见到大石头,物以稀为贵,有大石头都会特别留意。比如天涯石街,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块粗红砂石块, 高2.13米,上宽0.48米,下宽1.05米,厚0.27米。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有传说是先秦遗物,又有的说是天外来石,甚至还有说它是女娲补天时落下来的。今天在天涯石小学外面,你还能看到这块历经无数岁月的大石头。
本来,成都除了天涯石,还有海角石,在成都的西北部,宋代打仗的时候被砸碎当抛石机的炮弹了。
另外,支矶石街也是有故事的街道。相传当年张骞出使大夏带回了一块石头,拿给严君平看———严君平是西汉时的大思想家,不过在民间传说里他是个神人,当时他就隐居在成都的市井中,给人算卦看相,现在的君平街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不过其实成都最早的君平街出现于西汉成帝之后,其址就在现在的支矶石街一带。说回到那块石头,据说当时严君平观察很久后说:去年八月,客星侵犯牛郎星、织女星,难道会是这块石头吗?它是天上织女的支矶石啊!这就是支矶石街的由来,所以学者袁庭栋考证认为“矶”应是“机”之讹。现在,这块传说中的石头被搬到了文化公园。
春熙故事: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到今年刚好90周年。它是成都最早修建的新式街道,也是成都第一条以路命名的街道。
春熙路出现之前,成都繁华的地带为总府街商业场,东大街盐市口,偏偏这两个商圈,并没有街道可以相连。当时主政成都的军阀杨森,决定搞一个样板工程,把总府街和东大街之间的旧臬署连同青年会操场一带规划为商业街道,北与总府街沟通,联结商业场;东与财政厅大门沟通,接大科甲巷;西与新街后巷沟通,直达荔枝巷。
成都市国土资源档案馆杜泽江曾研究过相关的档案资料,当时成都市政公所为此制定了《春熙路房屋建筑取缔规则》,绘制了统一的施工图纸。根据规划是:新修的马路路宽13米,两边人行道各宽2.7米;墙高出房屋檐口1米;靠街正面,从地脚到房檐,两层楼房高9.3米,三层楼房高13米;户与户之间用防火砖墙相隔;所有铺面一律照苏广洋货店装修布置,用铺板关闭者须设玻璃橱窗;人行道用石板铺平并便于淘沟;室内采光面积不得少于室内面积的十分之一等。这些规划,让春熙路很快就超过了东大街和总府街,成为成都第一街。
新的街道,为便于识别,必须为其命名。一些市政要员,达官显要,文人墨客,纷纷翻经查典,所拟名称甚多。大多是赞美杨森的,什么森威路、惠工路(杨森又名杨子惠)等。同时也有歌颂新政的,如新民路,建设路等等。最后觉得前清举人双流县的江子虞老先生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所拟“春熙路”三字,寓意熙来攘往、春意融融,能给人一种社会兴旺,商业繁荣的憧憬。于是由督办王瓒绪拍板,市政公所布告市民而正式确定。
街名变迁:“爵版”咋成了“脚板” “落魂”为何变了“落虹”
街道名字一旦确定流传之后,一般不会再做改变。但也有一些街道名会发生一些变化,而从街道的变化,也能看出时代变化。
街名的变化,有时是因为讹传。因为早年间的人,大部分是不识字的,一个街的名字,只听到发音,却不见得知道是哪两个字,结果正确的名字没传开,错误的名字倒占了上风。比如爵版街,本来是因为街上有爵版库而得名,所谓爵版,就是文武官员的名片。结果被传为“脚板”,而且带还有传说,称是张献忠在成都下马休息,在这里的石头上留下脚印而得名。一直到1981年,成都搞地名普查,才把这个错误扭转过来。
还有的地方,原来的名字不太雅,后来政府在整理时将街名雅化。比如古雅坡路,原来是乌鸦坡路,因为这一带曾是坟堆,常有乌鸦栖息于坟坡树上而被老百姓叫做此名,1981年才换成现在的名字。另外还有一个落虹桥街,原来这里是犯人到刑场必经的路,因为过了此桥就魂落西天,所以这里也被叫做落魂桥街,这样的名字对住户来说实在不吉利,因此在1941年改名为落虹桥街。
也有的名字,是权贵人物亲自操刀修改,比如多子巷,本来是开炉铸造刀剑的地方,所以叫刀子巷,1935年刘湘搬到这里后,因为觉得“刀子”不吉利,加上自己膝下子女不多,因此改名为多子巷。
还有一些街道,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字,比如民国时期,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深入人心,于是就出现了比如共和路、建国路、光复路等。成都解放后,为了体现人民当家做主,街道的名字多了一些如人民、新华、解放、建设这样体现新社会风貌的名称。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街道名也要越革命越好,比如红旗路、红星路、红光路,或者向阳路、革命路、前进路……总府路改成东风路,大学路改名红专路,八宝街改为红光路,最多的时候,成都叫人民路的街道有十多条,邮递员都不知道该如何投递。1981年,成都市政府下发通知,将此前大量被改的老地名恢复过来,新地名的命名则更加慎重。
今天,关于新的街道又有了新的特征,比如蜀都大道、新华大道、一环路、二环路等等。街道的名字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却藏着城市发展的故事。
|
|
0
• 固定链接
|
|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