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茶馆
»
中国人不发现新大陆
聊天、侃大山、冲壳子
|
4/17/2014
大花猫 Posts: 136
|
为什么发现新大陆的不是中国人? 2014-04-16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微信号:pku-press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人们也许会问,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之前,中国已经取得了这样辉煌的航海成就,为什么后来发现新大陆的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 我的回答是: 第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尽管伟大,但大体上局限于技术领域,偏于实用性。就地理学而言,始终没有如同古希腊人那样,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更没有计算出大地的曲率。古希腊的地理学是建立在大地球形的基础之上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大地球形说作了有力的论证。他认为球形是对称的、完美的,由于压力大的组成块体将自然地落向中心,因而将大地压成球形。他指出在月食时,地球的阴影是圆形的。此外当观察点向南或向北移动相当距离后,会发现北极星出地高度有所变化。这些都证明大地是球形的。 希腊学者厄拉多塞内斯(Eratosthenes,前3世纪上半叶至前2世纪初)发现,在夏至这一天正午时分,太阳恰好直射进塞恩(即今埃及阿斯旺)的一口井底,而在其之北的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这一天正午时分测得太阳在天顶的仰角为圆周的l/50,即7度20分;而塞恩与阿斯旺两城的纬度差也恰为7度20分。于是厄拉多塞内斯断言,地球的周长相当于塞恩与亚历山大之间距离(5000希腊里)的50倍,即25万希腊里,相当于今39600公里。厄拉多塞内斯的天才方法所测得的地球周长,达到了相当高的精确度。 而我国传统的天地观分“盖天”与“浑天”两说。“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晋书·天文志》。,就是说天穹像一口倒扣的锅,而大地如同横平竖直的棋局。《周髀算经》对“盖天”说又作进一步解释说:大地是每边长八十一万里的正方形,天顶的高度是八万里,向四周下垂,大地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则随天穹旋转,“盖天”说虽详见于《晋书》,屈原在《天问》已对“盖天”说提出许多疑问,可见“盖天”说在中国久已有之。“盖天说”可形象地表述为“天圆地方”,其最致命的漏洞是,与球体与平面相交的轨迹是一个圆的事实(初中几何)相矛盾。后来“盖天”说经过改进,又修定为“二次盖天”说,认为“天象盖笠,地法复盘”,大地最高处是北极天垂线的垂足,天和地都是中间凸起的,其相互位置如同两个平行的拱面。同上。“二次盖天”说最精要之处,即认为大地是一个圆弧面。 “浑天”说详见于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张衡提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弧居于内。天大地小,天表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包黄。”这里把宇宙比喻为鸡蛋,而大地则如同蛋黄。 中国传统的导航术和丰富的海外地理知识,若能以科学地理学的原理提高,与上述“浑天说”结合起来,引导中国的世界地理进一步发展,并非不可能产生大地球形说。但古代中国地理学并未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限制了中国人发展航海的能力。古代中国科学家难道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大地球形说吗?前已提及,希腊科学中的大地球形说在元代曾通过伊斯兰文化的中介传入中国,但知晓的范围非常狭小,并没有成为中国地理学家的共同知识。换言之,中国古代航海虽然发达,但中西海外地理观之间的根本差异,限制了中国人探索海外未知区域的好奇心。 第二,古代中国没有国家出资支持的科学探索活动。古代中国国家主导的大规模航海活动的目的性是非常清楚的,不是海外军事征服,如元世祖至元成宗时代的征日本、征占城与爪哇,就是出使通好,其活动基本在已知海域。而文艺复兴以后,无论达·伽马,哥伦布,还是麦哲伦,他们都是在世俗君主的支持下,从事探索未知地理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冒险,有成功的可能,也可能失败。但资助方——国家支持这种冒险。而这种探索式的远航活动,在古代中国是不存在的。 这就决定了“地理大发现”这样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并非由具有悠久远航传统的中国人,而是由欧洲人来完成的。 那么,难道中国对“地理大发现”这样的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就一点贡献也没有吗?我想,这里面应当包含着中国科学间接的贡献。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磁罗盘的发明,15世纪欧洲人的帆船能否具备在水天一色、茫茫无际的大海中跨越大洋的能力吗?如果没有火炮的发明,特别是将火炮置于浮行的船上,两三艘单帆只影的帆船敢于远航他国,踏上凶险未知的海岸吗?因此可以说,地理大发现,是一种在中国的磁罗盘、火炮与欧洲大地球形说等既有科学成就基础上、由国家出资的海洋探索活动的结果。 因此,讲到这里,我要用一两句话来结束这个讲座:那种认为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之前,古代中国一直领先于世界的想法是片面的。不但古代中国与其他距离遥远的文明中心之间的知识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科学急速发展也是基于此前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其中也包括间接传到欧洲的中国科技成果。
本文摘自:《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刘东刘迎胜 李伯重 姚大力
|
|
0
• 固定链接
|
|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