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8/2013
quyongmail Administrator Posts: 13134
|
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有关市场化改革的举措和司法、独生子女政策的调整等等,以及由此可 能带来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变化,给了公众以新的期待,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也为国际瞩目。一些国际舆论认为,议题广泛的改革路线图雄心勃勃,某些改革的力度甚至超过了会前 外界的预期。 虽然,这些改革举措目前还只是执政党全会的决议,但社会对于变革的渴望早已经迫不及待了。 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改革饥渴症。公众对于改革力度、广度的期待与实际之间的落差,是改革饥渴症的表象。 改革本就是革故鼎新,把不合适的东西去掉,由新的适合的东西取代,但在现代语境中,改革已被赋予了所谓全局性根本性的价值,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牵一发而动全 身,高度政治化了。 天暖减衣,天寒加衣,是正常的行为。正常的社会都存在问题。国家社会治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纠偏,也是最正常不过。但是,长期以来,个人权利及参与的缺位, 几乎所有人都寄望于根本性的变革,寄望于毕其功于一役,而非存量基础上的不断地调整完善。于是,改革几乎成了革命的同义词,不能轻易启动,非要到不得不改的时候,才施 施然踱步而出,扮演救世的角色。常态调适机制的欠缺,让改革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权。从古至今,历史上那些一幕幕改革正剧背后,我们既可以看到惰政谬策的堂而皇之肆无忌 惮,也可以看到改革者的顾盼自雄居高临下。 社会对改革的强烈渴求,其背后实际上是一个病态社会的存在,这里既有社会转型之痛,也有各种制度的沉疴顽症。 于是,我们看到每一次众所期待的改革,都如临大敌,如履薄冰,思前顾后,小心翼翼,不敢轻启。我们看到每一次改革,常常解决了许多问题,也同样留下了许多尾巴甚至污泥 浊水,但没有一次实现了人们所期待的根本性变化而脱胎换骨,从此走上社会正常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康衢,相反,到下一次改革的时候,任务更重了。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更不是一人之力数人之力能够建成,无论你是凯撒还是奥古斯都。 中国已经走过了政治蒙昧的时代,经历了三十年社会渐次开放的洗礼,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在分享人类文明基础上,今天公众对于社会国家治理和个人权利的认识,早已迥异于 前。这是过去改革的一个意外收获,在新的时代,它已经勃发出了自己的生命力,势将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彰显出它的重要性来。与过去习惯于被动接受被安排的权利不一 样的是,从现在起,攸关他们未来他们权利的任何一项政策,他们开始懂得去关心,去了解,去表达自己的立场,任何无视他们的关切排除他们于外的越俎代庖式改革,已不可能 获得支持和成功。 改革饥渴症的另一面,其实就是公众的权利饥渴症。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不久前在广州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世界的未来,他以“阿拉伯之春”为例,认为这些国家的问题在于没有让年轻人共享繁荣,共担责任,相反,却让年轻人觉得 不是这个国家的人。 今天的改革已不再只是政治家们专家们专享的事业,而是所有人的事。也只有如此,执政党全会决议中宣示的改革蓝图才能真正落实执行。国家社会的管理才会建立起常态化的调 适机制,最终让改革的饥渴消融于常态调整中,彼时,我们才会从病态社会走向常态社会。 让每一个人参与其中,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共担责任,才能共享未来。 edited by francis on 12/1/2013
|
|
0
• 固定链接
|
|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