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3/2013
quyongmail Administrator Posts: 13134
|
导语:近日,有关上海可承载的人口逼近极限,"城市病"将在不远的将来大规模爆发的报道引发关注。其实,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京沪深等热点城市的"人口承载力极限"之说层出不穷,而这些城市没有一个因为所谓的"人口超载"而"崩盘"。 自然资源的物理极限意义不大,建在戈壁沙漠上的拉斯维加斯是全球最具人气的城市之一 城市的容纳能力,如水、大气、土地等自然资源肯定存在物理极限。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貌似是拯救资源短缺的一件根本性的战略 措施。但是,这只是减少资源短缺的外部效应,解决资源短缺还必须从资源开发利用的本身具有的内部效应去寻找,比如说新水源的开发和节水技术、土地的二次集 约型开发等。拉斯维加斯堪称建在戈壁沙漠上的城市,单从自然环境论基本不适合人类生存,但依靠博彩业,拉斯维加斯成为全球最具人气的城市之一,人口持续增长,2013此城的都会区人口已经达到约190万,每年慕名前往的人更是无法统计。 水资源短缺可以通过节约水资源或者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 自然资源的物理极限可以用经济手段缓解。以城市承载力自然资源限制最主要的水资源为例。2月19日,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指 出淡水资源是京津冀区域承载力的最大短板,人均水资源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标准,其中北京市当地水资源只能承载667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 40%。但其实,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水价的调整来调节居民节水和企业节水。也就是说,即使在不增加供给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 节约水资源或者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作为大城市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非户籍人口不挤占公共福利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 示,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超过2069.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97.5万人,暂住人口784.2万人。由于在我国公共福利是与户籍制度严格绑定在 一起的东西。这些在北京工作和纳税的700多万非户籍人口,不仅没有挤占所谓"已到极限"的公共福利,反而为现有的公共福利总量做出了巨大奉献。北京一边 享受着与户籍制度绑定在一起的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却在谈论"人口承载极限"。 治安问题是城市发展的伴生因素,不能仅归咎于外来人口多 治安问题是城市发展的伴生因素。社会利益集团矛盾的对立会使犯罪率增加,城市地区就高于农村地区。人口处于流动性的情况下,治安问题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来解决,一味的"赶人"适得其反。2011年旧宫大火的起火地点是在违章建筑内,租住在这些违法建筑里的农民工开始被陆续清出。不仅旧宫镇南小街变成一座空城,被赶走的农民工的衣食也无法保障,反而增大了公共安全事故的隐患。 与城市拥挤度更相关的是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非人口 根据Demographia(2011)编 辑的世界各城市集聚体的数据显示,与城市拥挤度更相关的是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而不是所在国的人口。所在国人口少一半,拥挤度要低6.8%,但所在国人 均GDP高20%,拥挤度要低7%。即,对大城市拥挤度来说,全国人口少一半所对应的差异,不如两三年的经济增长。在全球221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 集聚体中,上海和北京的拥挤度(建成区人口密度)分别处于第114和139位,仅属中等偏轻水平。 城市交通拥堵主因在于城市布局,减少人口效果难持久 美国《外交政策》2010年评出世界五大交通拥堵城市, 北京名列榜首。但首"堵"并非因为人多:首先,与国际上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不算太多;公共交通方面以地铁为例,北京的地铁里程虽然是世界第 一,但城区的地铁密度不高,而人口减少将建设地铁的需求和财力也相应减少,那么减少人口对减缓地铁拥挤的效应虽立竿见影却难持久。其实北京的拥堵与城市布 局更相关。将北京与同为人口大城市的纽约市相比,纽约范围内的面积中道路占25%(纽约市政府交通局,2012),而北京建成区面积中道路仅占7%(北京 统计年鉴,2012)。 人口聚集有其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过往的行政操控皆不成功 社会资源的集中与人口的集聚互为因果。一方面,社会资源吸引人口;另一方面,人口聚集带来效率提高,创造更多社会资源。这两方面的力量相互作用,形成正反馈,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种情况非行政可操控。1983年出台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把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而1986年北京市总人口已达1000万;《规划(1991-2010)》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左右,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已达1382万人;《规划(2004-2020)》提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而2012已超两千万的。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上海、广州等城市。 人口规模不断突破"承载力"恰恰体现了城市的"生命力" 劳动力和资本、自然资源一样,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换言之,人口首先是财富创造的源头,不是财富消耗的附属品。美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汽车之都底特律,如今几乎沦为"鬼城",人口流失率超过50%。城市拥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然表征,应该倍加珍惜,而不是相反。 不能简单地从统计上的总人口数量得出大城市人口过密的结论 由于中国的城市是按行政辖区来定义的,特大型城市(特别是直辖市)严格说来是城市群而不是单个城市。复旦大学陆铭教授在《大城市人口还有增长空间》中 将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作为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地区与东京和纽约做了比较:北、上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基本相当于东京和纽约度,而广 州的人口密度还较低;北京辖区、上海加苏州、广州加佛山在面积上与东京圈大致相当,而除了上海和苏州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已经与东京圈相当,其他地区人口密度 仍与东京圈有明显差距。 大城市面临巨大压力源于政府部门当初对于人口增长的趋势缺乏科学判断 "某某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其承载力的极限"常常被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引用。而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直言城市承载力是个伪命题。地方政府为什么对这个伪命题念念不忘?当大城市在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恰恰因为政府部门当初对于人口增长的趋势缺乏科学判断造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增加城市的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这些短时期内不可能取得成效。
|
|
0
• 固定链接
|
|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