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注册 | 忘记密码   open id
Messages in this topic - RSS

论坛首页 » 养儿育女 »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可怜天下父母心
8/5/2013

Francis Yin
Francis Yin
Administrator
Posts: 2762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 盧業裴

當我看到下面這一段詩句的時候﹐我頓時深感驚訝﹐徬徨多時。這段詩句是這樣意譯的: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却不是為你們而生。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却並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却不可给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们的
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早已飛到他們明日之宅﹐
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缘造訪。
你們可以盡力去愛他們﹐却不可要求他們愛你們。
…………


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詩人作家紀伯倫 (1883-1931)。原文是英文﹐有好幾種大同小異的中譯版本﹐題目是<論孩子>

我之所以看後驚訝和困擾的原因是﹐這與我們歷史悠久的優美中華文化和理念﹐不但有出入﹐簡直是背道而馳。在中國的父母心中﹐這是很難以接受的概念。

這些詩句是紀伯倫在一九二三年寫的。有沒有道理﹐姑且讓我們尊重他獨特的見解。在孩子們是獨立個體的前提下﹐這些詩句告訴我們如何處理與孩子們的關係。

自從我開始懂事之日起﹐親眼看到了很多中國社會中﹐父母對子女的疼爱和期許是無止境的。但是孩子們在父母眼中﹐絕對不是獨立的個體。

在養兒防老的中華文化中﹐孩子們是父母心目中的重要財富。直到今日﹐洋人們都還很羨慕我們的這種優良的社會傳統: 子女照顧年邁的父母。

由於時代的變化﹐交通的發達﹐科學的進步﹐隨著世界的潮流﹐如今子女成年後離家外遷﹐甚至移居海外都是常見的。原來在農業社會中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的改變。身為父母的思想﹐也在漸漸地做必要的調整。

可是傳宗接代﹐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等等的觀念﹐仍然是我們傳統社會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殊不知很多家族中的家務事﹐都可能由於這些觀念﹐而產生紛紛擾擾﹐和糾纏不清的糾葛。

和朋友們閑談﹐不難聽到從國內或者台灣來訪或依親生活的父母﹐在有福就有氣的三代同堂的生活中﹐抱怨子女對他們的不孝。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子女們在家庭和工作兩忙的新社會生活環境中﹐也許已經在可能範圍內﹐盡了最大的努力﹐侍候雙親﹐只是不能用以前在家鄉那種傳統社會的奉養方式就是了。

再者﹐除了能使父母生活溫飽和享受娛樂旅遊之外﹐有很多使父母煩惱的事: 如念祖、思鄉、懷舊﹐可能是年輕的兒女們不懂、也絕對幫不上忙的!

試想假如有兩位年輕的夫妻朋友﹐把別人的父母從國內請來住﹐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好好地陪兩老玩幾個月﹐一切照顧得當﹐分享天倫之樂﹐這兩老不會心存感激嗎? 一定會感激得不得了﹐是嗎? 假如我們接受紀伯倫的闡述﹐孩子們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者。父母把子女當朋友看待﹐不就是很高興的事?

事實上﹐只要不要把事物或子女當作己有﹐那就更好了。有人說﹐我們在世上有限的歲月中﹐只是過客而已。世間的一切﹐都是借給我們用的﹐包括功名、財勢、子孫、配偶等等。一切的一切﹐我們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這樣的觀念會使我們的一生更快樂﹐更完美!

人老了﹐要改變一些陳舊和不切實際的觀念。要懂得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限的﹐而子女對父母的愛是有限的。要了解父母家永遠是子女的家﹐子女家可不是父母的家。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責任也是義務﹐不圖回報。一心想要得到
回報﹐就是自尋煩惱。

幸福的老人﹐是在不斷地提高生活品質﹐培養多種愛好。用感激之心﹐活出一個真實多采多姿的自我。高興就是快樂﹐快樂就是幸福! 到頭來﹐伴侶並不僅限於家人﹐應該包括自己生活圈裡的朋友、親戚和鄰居。

最後﹐我用個小故事來作為這一段文章的結尾。一個六歲的美國男孩子在被問到『你祖父母住在那裡﹖』的問題時﹐他毫無猶豫地回答說: 他們住在飛機場。因為當他們來訪時﹐我們都是去飛機場接﹐然後離開時﹐我們又都是送他們回機場。在這個文化不同的社會裡﹐你還覺得子女家是父母的家嗎?
edited by francis on 8/5/2013
0 固定链接
8/11/2013

红叶
红叶
Administrator
Posts: 3371


这首诗的观念已经大大的落后和过时了,无法参考。
0 固定链接

论坛首页 » 养儿育女 »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