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最近的话题
最近的帖子
搜索
faq
记得我
注册
|
忘记密码
论坛首页
»
医疗健康
»
在中国医院工作的七天---2013年“美国无痛分娩成都行”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7/19/2013
青花瓷
Posts:
446
在中国医院工作的七天---2013年“美国无痛分娩成都行”
来源:
梅兰松竹
6月22日,我随美国“无痛分娩中国行”团队,到四川成都工作一周。
“无痛分娩中国行”是由美国西北大学麻醉医生胡灵群教授发起的。从2008年开始,每年夏天组织美国医生去中国不同城市交流推广无痛分娩技术。两年前,我曾随团去过江苏南京,那次经历十分难忘,为此专门写过一篇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0355/201109/2398.html
。
这回去的成都妇产儿童中心医院,接生率在全国数一数二,每年接生两万多个孩子。它的剖腹产率高达60%(相当于美国的两倍)。我们此行推广无痛分娩,希望中国女性免受生产之苦,并减少居高不下的剖腹产率,提高安全度。
同队的共有十人,初次见面是上班的头一天。来自哈佛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两位麻醉教授医生,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和蔼风趣。来自西北和纽约州立大学的两位麻醉住院医,既年轻又有朝气。他们四人负责指导当地和全国来参观学习的医生们打硬膜外麻醉。作为团里唯一的产科医生,我和另外两名产科护士,协助中国同行使无痛分娩后的孕妇顺利生产。随团还有两位翻译(其中一位是我大儿子)。一位电脑技术员,负责建立数据库。
第一天---准备日
早上8点钟,我们按事先安排好的计划,来到医院。今天任务是熟悉环境,了解情况,准备一周用的药品和器械。
医院是两年前新建的。外观气派,大厅也宽敞亮堂,医护人员着装整齐。只是病房内墙皮已经开始脱落,许多病人共用一间产房,没有私人空间。挂号排长龙,电梯里十分拥挤。
换好手术衣,我们走进产房。
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麻醉医生整天围着药物和仪器转。走到哪儿,都扛着自己的“百宝箱”。每种药剂都要进入人体,关系重大。美国麻醉医生花大半天时间,了解中国麻醉师常规用药,整理药物清单,并拿出一些从美国带来的麻醉用品介绍给大家。他们办事有条理,一丝不苟,令国内医生肃然起敬。
第二天---母亲安全日
因为要照顾母亲和胎儿两条生命,产科特别强调安全第一。现在一胎化政策松动,双方同为独生子的夫妻,可以生第二胎。剖腹产副作用较多,连续剖腹产危险更高,甚至造成孕妇死亡。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手术带来的问题,要求各医院降低剖腹产率。
产妇选择剖腹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怕生孩子疼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硬膜外麻醉止痛。硬膜外麻醉在美国很普及,安全可靠性也早已被科学验证。
为什么无痛分娩在中国得不到推广呢?主要是病人有偏见,认为会伤到神经,留后遗症;不少麻醉和产科医生也存在顾虑,担心会减慢产程。我们来之前,成都这家医院的无痛分娩率只有10%。
我们先给孕妇开办讲座。介绍无痛分娩及其安全性。中国产妇们提了许多好问题,她们想知道哪种分娩方法对自己最合适,美国妇女怎样看待无痛分娩。我告诉她们:在美国医院,90%的病人主动要求打麻醉,生孩子过程既安全又轻松愉快,一家人聚在产房,像过节一般。
硬膜外麻醉后的病人,因为下半身麻木,生孩子时往往不知道该怎么用力,导致产程延长。在美国,护士医生会协助和鼓励生产中的病人。中国负责接生的是助产士。她们少与病人互动,缺乏耐心。担心生得慢,就不愿给病人打无痛针,打了无痛针也常常停药。为尽快把孩子生出来,习惯用辅助手术,比如上产钳或阴道侧切,对母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我们现场示范,教她们怎样协助麻醉后的产妇安全生产,尽量避免手术助产。
第三天---小孩安全日
俗话说:隔层肚皮隔层山。生产时,母腹中胎儿健康,瞬息万变,难以掌控。目前最可靠的技术是使用胎儿心跳监测仪。心跳持续减速时必须紧急剖腹接生。成都的产房设备比较齐全,有胎心检测仪。问题是,人手缺乏,一个助产士要管五、六张病床或更多(美国护士病人比例一般是1:2),忙不过来,无法持续监测胎心。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曾经为此出过事故。另外,医护人员分析心跳检测图的知识,需要更新。
我们利用下午开会总结时间,教他们美国对胎儿心检的最新定义及处理方法,介绍麻醉对母亲和胎儿心跳的影响,等等。图为哈佛大学教授给学员上课。
第四天---无痛日
刚开始推荐无痛分娩时,病人大都半信半疑。一位产妇,是前国家队射击运动员,住院待产两天,呻吟不止,精疲力竭。我们劝她打硬膜外麻醉止痛,她眉梢一挑,说:你们美国人是不是拿我们当小白鼠做实验啊? 我们耐心作解释,她痛得受不了,最后接受。麻醉医生一针下去,很快,她泰然自若起来。
到了宫口开全,生孩子时,她躺在产床上,一边使劲推,一边问我们:医生,听人家说生孩子都要喊的,我啥时该喊啦?我们听完笑了:你不痛,就不用喊嘛。
孩子很快顺利出生了,湿漉漉的小脑袋贴在母亲的胸前。世上还有什么比这幅画面更令人感动?
第五天---紧急状态日
产科好比战场。一旦母亲或孩子出事,要当机立断,最常采取的措施是紧急剖腹产。这时每分每秒都很关键。危急时刻,人们往往手忙脚乱,容易出现失误。这点跟“飞机失事”的情形接近。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航空业为保障安全,一向注重员工的应急训练。近几年美国医学界也开始定期做情景模拟演习,以备不时之需。而在中国医院,这类应急训练非常缺乏。
这天我们向中国同行们示范怎样做紧急剖腹产。模拟病人大出血,需送手术室抢救。所有医生护士都参与了演习,个个十分投入,很见成效。
第六天---病人满意日
美国产房都是单间,家人自始至终陪着。中国人生孩子,家属在外面等。看产房门口这些眼巴巴的家人,个个像热锅上的蚂蚁。
家属同产房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靠这台荧光屏。显示着每个病人的进展情况。(国内生孩子可以放开肚子吃,这点儿和美国不同:—))
医疗是个服务行业。怎样才能让病人满意?为何中美两国的医患关系,如今都变成一块烫手山芋?
我们坐下来,共同探讨。中国医生的优点,是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看病讲效率。不足之处是和病人沟通少。一是病人多,时间不够,另一个是观念所致。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美国医生虽然比较重视跟病人及家属的交流,尤其做手术前后。一旦出事故,因怕打官司,对病人和家属照样退避三舍。我认为这样做,会造成更多误解和纠纷。网络时代信息发达,病人常有备而来。医生如果认真负责,保持良好沟通,即使出事,也能取得病人谅解,医患关系会好处得多。
第七天---大会交流日
最后我们和来自重庆的团队一起,举办了讲座。麻醉的题目为主,我讲产科--“如何处理无痛分娩后的第二产程”。几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麻醉及妇产科医生参加了会议。他们纷纷抢着提问。
这次我十七岁的儿子报名做了随团翻译。北美长大的他,对自己中文没把握,旅行包里装了一本中文课本,临时抱佛脚。第一天进产房,他紧张得直冒汗,手术衣都湿透了。后来见多了,加上我帮忙翻译,他才松口气,最后几天很忙,他还协助我们给产妇接生呢!过后对我说:妈妈,我终于能帮上忙了,感觉好棒!
成都之行画上句号。感触良多。医疗水平,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标志。通过回国工作,我看到这两年中国医学的进步,尤其硬件发展迅速。软件方面,例如对病人安全保障,服务态度,人权尊重等等,跟西方还存在差距,有待提高。
一周忙下来,我们整理数据,发现成都妇产医院的无痛分娩率,从10%提升到50%,剖腹产、产钳和侧切率均明显下降。看到年轻母亲脸上的微笑,国内同行目光里的谢意,我们心中暖暖地,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会后登上峨眉山,看云雾缭绕,古刹参天----再见,中国!明年还要回来!
0
•
固定链接
|
论坛首页
»
医疗健康
»
在中国医院工作的七天---2013年“美国无痛分娩成都行”
share a link to this post
close
Powered by
Jitbit Forum
7.3.5.0
© 2006-2011 Jitbit Software公司简介